电视剧《大决战》中,国军将领廖耀湘为突出重围,曾提到过一个名词,叫做“立体滚筒式的战略转移”,而这边东野高层则甩出了一个名为“立体滚筒式追击”的回应,他们说的倒是有来有往,但却让观众们听的稀里糊涂。

啥是“立体滚筒式”?难道和滚筒洗衣机有关系吗?非也非也,说起来,廖耀湘这个所谓的“立体滚筒式战略转移”,还是他当年的成名绝技,而在真正的辽沈战役期间,他也确实想借助此绝技逃出东野重围。

具体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详细来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法式滚筒廖耀湘”

廖耀湘早年在法国留过学,算是喝过洋墨水的人,自然也从外国学了不少军事理论和知识,而书读的多了,廖耀湘就琢磨出一套自认为无懈可击的军事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所谓的“立体滚筒式战法”,名字听起来似乎很玄乎,但实际上仔细研究的话,也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军队采取过类似的方式进行作战。

据《孙膑兵法》(注意,是孙膑兵法,非孙子兵法)中的阵法篇记载,秦国曾有一种军阵,名为“玄襄”,该阵法在列阵时,弩兵在前、长戟在中,长矛兵则在两侧,而在发起进攻后,弩兵进行第一波,其后便依次是长戟和长矛。

这种阵法,讲究的是攻击一浪接着一浪,而就当时的国力来说,也就是秦国尚能列出此阵法应敌。

电影《荆轲刺秦》中,就有一幕场景再现了这种阵法,别的不说,单从气势而言,确实十分逼人,而放在冷兵器时代的实战中,这种多兵种迭次攻击的方式,也相当具备杀伤力。

而廖耀湘的所谓“立体滚筒式战法”,就和这个古代中国的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因为是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在具体操作中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以部队进攻为例,廖耀湘的要求是把部队分为前、中、后三个梯队,第一梯队负责执行正面攻击,第二梯队则抓紧挖工事用来纵深防御,第三梯队则休整待命。

之后,第二梯队顶上第一梯队位置,第三梯队则顶上原第二梯队位置,以便让第一梯队撤后休整补充。

就这样循环反复,部队就如同“滚动”一般向前推进,由于前后结合紧密,就会让对手一时半会找不到下口的机会,最终被“滚”过来的大军击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