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流大学当老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学生超级特别差。差得你怀疑人生,怀疑世界。你能想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90%不会数组排序吗?编译都编译不过的。这就跟烂校标榜的“教学导向”根本上矛盾了。你的工作,你的付出,你的努力,你的事业,都注定没成效,这是最大的悲哀吧。
2. 作为烂校老师,你没有面子。学术圈交流时,比如参加学术会议时,面对其他单位的同行,你会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挥之不去。在社会上亦然,会被亲友看低。
有人认为第二点可以克服,无所谓,鞋合适不合适自己知道就行,不用管别人怎么看。其实这是错误的误区!我们从事某项工作,往往获得社会认同是第一需求,生活糊口反倒是第二需求。特别是亲友的看法,会对你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影响。别人的看法你可以不在乎,父母不满意,觉得你在烂校任教,他们脸上无光,这就够给你带来压力和麻烦了。亲友也不厚道。老婆有个表弟,博士毕业去了家乡某学院,直接被委任为科技处副处长。他的叔叔(我的舅舅),一个农村老大爷,还跟我说“学院级别不够吧?'处长'是自封的吧?其实就是科级吧?”...陌生人更不必说。我本人并不是烂校教师,只不过写了这篇文章而已,你看看评论区有多少“能去更好的学校谁会来烂校呢?”,“现在哈佛博士都找不到工作的”,“非升即走挂了吧”之类企图对号入座恶毒贬损的?
其他小的,可克服的弊端:
1. 即使有硕士点,招生也愁死你,好容易招到学生帮不了你啥。博导就别想了。即使熬到几十岁熬上了所谓的"博导",也没招生指标;即使有指标也招不到心仪的学生,可能只能是在职的生源。换个角度看,你也省心省钱了。
2. 会羡慕别人的好平台,好生源。羡慕别人有团队,开组会,研究生能发paper,写基金,独当一面,工作风生水起,有“学术感”;羡慕别人当评委,当AE。比如这位网红仁兄(张高煜带领计算机专业学生赴北京进行技术合作交流)(无恶意哈)。(对比985/211,每年考研考博季,邮箱里各路学生发来的套磁信能爆炸。疫情以前每年考研季,实验室天天来无数陌生学生敲门自荐。)
3. 发论文,申纵向项目,可能会更难一点点(这些在名校也难)。
4. 横向项目就算了吧(在名校是项目找你)。换个角度看,你也省力轻松了。
5. 管理僵化,形式主义厉害,缺乏尊重。开会,写材料等没用的杂事多。行政手续繁琐,效率低下。
6. 评职称一定更不公平,综合难度很可能更大。
7. 做好隔三差五接到各种不三不四电话的准备吧,一般是这样“喂,请问是X老师吧?评职称专利核心期刊论文要不要安排一下?...咦,我没有搞错,你不是X校副教授/讲师吗?你很多同事都是我们的客户的...”
8. 在烂校非但不用担心“非升即走”,其实更需要担心“想走走不了”。往往当你联系好了新单位想跳槽时,麻烦就来了。卡住档案就是不放,是这些单位的常规操作。你提交的申请书可能石沉大海毫无动静。不少人经历长期的持久战拉锯战,天天找领导泡蘑菇,软硬兼施办法用尽,甚至闹上公堂,惊动媒体,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当然也有优点:
1. 没有实质上的科研产出压力。(有人说有,只能呵呵)
2. 没有非升即走等下岗转岗焦虑。总之,单位内部就是舒适区,大家都心态好,木有危机感。你如果混上个领导,系主任、副院长、副处长之类,就会发现,这些老师们一个个混不吝,啥都不在乎,特别难管理。没有危机感,对个人而言是个好事(对比985/211,人可能总有种说不出的莫名焦虑),不想干的活,基本工作量以外的教学任务等,拒了就拒了,心安理得。只要不想升官,谁也不能把你怎么样,职称都没人拦得住你。这样一来,你会有大把的闲暇时间和精力,好好钻研一下厨艺,钓钓鱼,读一读闲书,带一带孩子,探亲访友,出差游学,或者自驾游览所在城市周边的山山水水,相当于提前退休差不离(所以也不想退休,恨不得干到65)。
当然,你也有大把的闲暇时间、精力,和兴致,点上一根烟,泡上一杯浓茶,一个人静静地愉快地深入思考学术。干短平快的项目和发灌水论文,你拼不过985/211的同行。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焦虑之下,思考可能已成为一种奢侈。在闲适地深入思考学术方面,他们必定不如你。所以,多跟好平台的同行合作,优势互补,烂校青椒很可能没准一不留神能琢磨出个深刻的原创性成果呢,可能性很大。(曾经有过,现在也有,我相信将来更会有)
3. 有可能待遇非常好。比如入职时拿到近7位数的安家费;比如评个省级帽子,每年可以多拿10W人才津贴;比如分房子;校内经费给得你手软;工资待遇,在很多地区和单位,拿到20万税前问题不大,在三线城市不算低了(年轻男博士的话,提亲的不要太多)...(对比一下985/211一分钱安家费和科研奖励也没有,跟团队被PUA,一不留神就沦为千年讲师的苦逼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