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接到消息:山子头战役大胜,活捉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随即诗兴大发,脱口而吟:

不打倭贼,与我纠缠。

口是心非,得势便忘。

不除韩顽,铁军心患。

今日捉韩,军民皆欢。

不过,新四军军长陈毅接到活捉韩德勤的消息,却给延安上了一封电报,大意是:

毛主席:韩德勤已于18日晨被俘,其大部歼灭。韩被押,我们装着不认识,拟即混在俘虏中释放。如何?

不久,毛泽东、刘少奇复电:同意释放韩德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被释放时,韩德勤非但不肯走,竟主动说自己是韩德勤,还要求面见陈军长。

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要从1943年初说起,2月中旬,日军华中派遣军开始对苏北实施空前规模的大“扫荡”。

日军抽调的兵力有第三十五、第十五、第十七师团各一部,独立第十二混成旅团及伪军近两万人。日军气势汹汹,大有黑云压城之势。

此时正是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时期,苏北地区驻扎两支队伍,一支是新四军,另一支是国民党军韩德勤部。

同是抗敌,两军状态却迥然不同。

新四军联合根据地群众,军民同心协力,与鬼子们进行殊死搏斗。而韩德勤部一触即溃,原控制地区几天内丧失殆尽。

不过“摩擦先生”韩德勤打日本人不行,小九九却一点不少。

早在通过情报获悉日军即将扫荡之时,反动顽固派韩德勤就一反常态,迫不及待地派人前往新四军三师进行谈判。

而此时韩德勤的手上,早已沾染了不少新四军将士的鲜血。

尽管黄克诚知道,韩德勤与新四军谈判并非出于诚意,乃不得已而为之。但为了争取苏北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还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最终双方达成临时协议,主要内容为:

当日军“扫荡”时,双方配合作战,牵制敌人,同时在困难的时候,韩德勤省政府机关可向新四军指定之防地转移,但不得加害于地方政府机关、民众团体,并在日军“扫荡”停止后返回原防;如日军“扫荡”新四军,韩德勤部亦将给予同等便利等数条。

韩德勤的代表对双方形成的共识非常满意,急匆匆地回去复命,并一再表示回去汇报,并严格按约定执行,珍惜合作局面。

看着那泥泞道上远去的背影,黄克诚的心情依然复杂。日军“扫荡”在即,韩德勤反复无常,食言而肥,苏北团结抗战局面能否一举形成,形势不容乐观。协议好签,关键在于落实。

很快,一触即溃的韩德勤部除一部投敌外,大部开始向新四军三师防地转移。

新四军三师敞开淮安、涟水、苏家嘴一线供韩德勤部避难休整,并且接济粮草、弹药、经费。

新四军这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行动,博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好评和韩德勤部官兵的感激。

但是,好评并没有换来韩德勤的诚意。

来到新四军防区,韩德勤惊魂始定。面对新四军的诚信与热情,作为“摩擦专家”的韩德勤感慨颇多。为此,他特致函陈毅,对新四军不计旧隙,履行承诺并供以粮草、弹药、经费之举表示感谢。

收到韩德勤的信后,陈毅复函说:“我们深感援助友军共同杀敌乃我们应尽之责,本军愿以更大之配合期诸将来。”

显然,陈毅觉得协助韩德勤是责任所在,并对这种合作寄予更长远的期望。然而,不久之后的事态发展却使陈毅大失所望。他所期待来的不是友军的“更大之配合”,而是恩将仇报,以怨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