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它没有五谷杂粮的香气,没有水果蔬菜的艳丽,作为一种其貌不扬的舶来食物,却救活过数亿中国人,引发清朝人口大爆炸,改写了最近五百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将其列为“长寿食品”,现代文学先驱郭沫若更称赞其“功比神农”。它,就是红薯。这种产自美洲的神奇食物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又对中国的农业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雪中送炭的“舶来品”:红薯“瞒天过海”来到中国,解决了明朝粮食危机

红薯,又称山芋、番薯甘薯,富含果胶、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等多种营养,对预防癌症、肺气肿、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症等疾病效果显著。红薯的家乡在美洲,最初由印第安人种植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92年,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资助下,航海家哥伦布开启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发现了美洲大陆,并在中南美群岛首次发现了红薯,并将这种新奇的食物带回了西班牙,敬献给女王伊莎贝拉。

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红薯在西班牙迅速普及,并逐渐推广到整个欧洲大陆,后又经菲律宾传播到了东南亚。

明朝万历九年,国内发生了严重的灾荒,老百姓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头来却颗粒无收,致使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无数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到别处讨生活,虎门一带的农民陈益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坐上朋友的商船,打算到安南(今越南)另谋生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酋长见到这些来自中国的生面孔时非常高兴,用安南的地方美食热情款待,其中就包括香甜可口、果腹充饥的烤红薯。陈益等人从没有吃过这种食物,就向酋长询问,酋长十分得意地炫耀说,这是上天赐予安南的礼物。陈益看着手中的红薯两眼放光,他想,如果红薯带回国内,号召大家大规模种植的话,旷日持久的饥荒就能得到解决,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饿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安南人视红薯为生命,禁止任何人擅自携带出境,违反者一律斩首。没办法,陈益只好暂时安顿下来,并开始偷偷研究红薯的种植方法和成长习性。

两年之后,陈益托故回国探亲,向酋长辞行,并冒着生命危险买通了卫兵,将一些红薯的藤蔓藏在了铜鼓之内。

回到虎门老家后,陈益迫不及待地将薯藤种在了后院花坛中,很快就长出了新芽。陈益非常高兴,吩咐家仆每天按时浇水、悉心照料。

不料有一天,家仆一时粗心,竟然折断了来之不易的薯藤。家仆担心挨骂,于是趁四下无人,将折断的薯藤重新埋到泥土中。他想,这种外来农作物能不能种得活谁都说不准,过几天薯藤枯萎了,主人也怪不到自己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仆做贼心虚,每天都会装模做样地继续培育那根断了根的薯藤。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种神奇的农作物就像蚯蚓一样,没过几天居然又长出了新芽!惊讶之余,家仆向陈益坦白了一切。

陈益听了来龙去脉之后非常惊喜,原来红薯的生命力这么顽强,最后非但没有惩罚家仆,反而连连称赞他帮了大忙。

绿油油的红薯藤疯狂生长,不出半年,已经覆盖了整座花坛。陈益怀着复杂的心情,试吃了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红薯,结果与当年在安南尝到的滋味一模一样。

此后,陈益真正掌握了红薯的种植技术,甚至不惜变卖家产,购置了35亩农田,专门用于种植红薯,并不遗余力地向街坊邻里大力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红薯在中国的推广:“迁海令”使红薯进入内陆,清朝人口爆炸式激增

明朝红薯的亩产量高达4000多斤,而同等条件下的小麦和水稻,则只能产出两三百斤粮食,两相比较简直有天壤之别。

种植简单、产量极高的舶来品红薯,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拯救了成千上万挣扎在温饱线上的饥民。豫剧《七品芝麻官》中有一句妇孺皆知的经典台词:“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就是从这个时候流传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一时期,福建人陈振龙、广东人林怀兰,也分别从菲律宾和越南引进红薯,在国内开展大面积种植。据《长乐县志》记载,万历年间,陈振龙侨居在今菲律宾一带经商,无意间发现了生熟可食的红薯,决心将其带回中国。

当时菲律宾还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同样禁止红薯外传。为了躲避殖民者的搜查,他将涂了污泥的红薯藤蔓偷偷绑在轮船的缆绳上,成功带回老家福建省长乐县,使红薯得以在国内迅速推广。

为了纪念陈振龙的功德,后世在福建省乌石山海边专门修建“先薯祠”一座,并撰写《金薯传习录》,教子孙继承祖先遗志,广泛宣传、劝种红薯。

到了清朝年间,朝廷颁布“迁海令”,福建、两广、两湖一带的老百姓开始大规模向内陆迁徙,将红薯这种新的农作物带到了江西、广西、安徽、四川等十余个省份,淡紫色的红薯花开遍了长江流域,成为了全国人民新的口粮。此后,清朝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从七千万涨到了四个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陈益、陈振龙和林怀兰三人之中,到底谁是“中国红薯引种第一人”,至今仍有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那个国人饱受灾荒之苦、人人饿肚子的年代,三人都为解决国家粮食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上重要的开创者。

《北京种植业志》记载,清朝雍正八年,白薯从福建海关运送到京城,开始作为皇室专享的御膳食材在圆明园内种植。

乾隆爷亲自将其改名为“白薯”,更高度评价其为“土人参”。由于红薯香甜甘美、回报率高,茎蔓又可作为饲养家禽家畜的饲料,因而迅速在民间流行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乾隆爷眼中的“土人参”:宽肠通便、益肺宁心、补气生津、防癌瘦身

乾隆爷享年89岁,是中国古代历任皇帝中最高寿的一位,但晚年的乾隆爷却有一桩难言之隐,那就是患上了老年性便秘,每天心情十分烦躁。

太医们束手无策,也不敢随便用泻药,所以病情一直未见好转。有一天,乾隆爷闲来无事,在宫廷中四处溜达,可能是被美食的香气吸引,不知不觉就溜到了御膳房。

到了门口,一股特殊的香味扑鼻而来,乾隆皇帝使劲嗅了嗅,但怎么都闻不出是什么食物。于是,他轻手轻脚地迈进门一探究竟,结果竟是一个小太监正蹲在锅炉旁偷吃红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太监看到乾隆爷,吓得魂飞魄散,赶忙跪地请安。乾隆爷并没有责罚他,只让他另外拿一块给自己尝尝。滚烫的烤红薯香甜无比,两口下去,乾隆爷竟然吃出了滋味,就吩咐御厨每天烤给他吃。

连续吃了一段时间之后,乾隆爷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大便居然通畅了,久治不愈的便秘,竟然被小小的红薯给治好了。

原来,红薯内富含大量纤维素,能够吸附肠道内的水分,所以才会有明显的通便效果。随着便秘不药自愈,乾隆老爷子的精神也好了起来,连连夸赞道:“好个红薯!功胜人参!”这就是红薯“土人参”美誉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薯之所以备受中国人青睐,除了易种植、产量高、口感好等优势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其丰富的营养价值。现代医学发现,红薯所含的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均高于大米和小麦,尤其是其中的维生素A及一些微量元素,不仅能有效缓解疲劳、提高人体免疫力,甚至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神奇效果。

1760年的《医林纂要探源》中,首度记载了红薯的药用价值,认为其能“止渴、醒酒、益肺、宁心、补气”。当代医学著作《中华本草》中也对红薯的功效做了全面总结,称常吃红薯能够“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通便”。

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曾做过一项研究,将所有黄绿色植物的抗癌效果进行比较,红薯超越人参,高居榜首。

世界各地的人给予红薯各种各样的赞誉,欧美人称其为“第二面包”,前苏联预测它是未来的“宇航食品”,美国人将其当作“高级保健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其貌不扬的食物刮目相看,红薯的身价也越来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红薯还是不可多得的减肥神器。作为一款充饥效果极佳、营养价值丰富的杂粮,其脂肪和热量的含量却低得惊人,每100克鲜红薯,只有0.2克脂肪、99千卡热能,连大米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堪称上佳的健康食品。

此外,红薯不仅能够增强肠道蠕动、促进大便排泄,还能有效阻止人体内糖类向脂肪的转化,这些对于瘦身减肥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结语:

明朝年间,产自美洲的红薯几经辗转来到中国,凭借易种植、产量高的特性,奇迹般地拯救了成千上万饱受灾荒之苦的饥民,后来又促成了清朝人口的爆炸式增长。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红薯的药用保健价值被不断挖掘出来,逐渐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参考:

1、《长乐县志》

2、《北京种植业志》

3、《医林纂要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