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总结体制内的内卷是从2017年开始的,从那时候起大家愈发地感觉到工作越来越卷、越来越难干。一个是要求越来越高,有的甚至到不切实际不通人情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地步。另一个就是多数在做无用功,在不正经的事务上反反复复,占用大量人力精力时间等等,以至于顾此失彼,把主职主业给荒废掉了。

这样的局面不知是外部环境影响,是全球经济社会下滑、局势不稳定导致不得不拼命止滑,还是这套运行机制又到了瓶颈,各种矛盾问题逐渐显现——有人用熵增定律进行定义。亦或者是,这两者兼而有之。

但是从客观现象和主观感受,从内因的决定意义,后者占据主导。体制内的同志其实一开始就看出端倪,那就是问题出在老生常谈的两个主义,一个是形式主义,一个是官僚主义。二者相伴相生,可以说,一个表象,一个内容。

官媒前不久就在批判调研变味的问题,而基层早有抱怨,我也早已发文剖析批判,包括工作方案早就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要求,但依然压不住这股子邪火。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根本解决不了。

不论什么部署,不论哪一级的部署,到最后都是摊派到基层,都是把担子最终压在了一线干部的肩上。而上面呢,无非动动嘴敲敲键盘。这是司空见惯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对基层而言,根本不想着什么专项行动,连那个基层减负都不要。因为狼来了故事听太多,上当受骗也多了。基层更需要的是上级的无为而治,是领导们不要想一出是一出,是只要还能运行,哪怕有bug也不要瞎折腾,否则很可能直接开不了机。

现在不断有人吐槽越来越多机关干部不愿意写材料了,就是大家已经受不了这种纸上绣花的工作,受不了这种产生不了多大实际价值的事务。尤其那些但凡有点水平的,常常被逮住一个劲儿薅羊毛,这份材料让你写那份报告让你弄。

然后还要过关斩将,起码经历部门领导、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三大关,而且一个领导有一个主意。于是反复打磨、改来改去,既要对仗工整又要气势恢宏,既要面面俱到又要亮点突出,既要用词考究又要见人见事。

更可气的是,最终竟又回到第一稿,等于兜兜转转回到原地踏步。更更可气的是,听汇报的领导或上级多是并不在意,有时顶多盈盈一笑,等于拼命卖力收获一般。更更更可气的是,蓦然回首,头发被薅没了。

现在都是在勉为其难苦苦支撑,这年头说真话的不多了,干实在事务的也在逐渐减少。明知不可为,却又不得不为,官僚主义来就用形式主义去对付。至于将来如何,已经少有人去考量,无非撑一天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