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即将到来,人们聚会、团建等活动增多,不少特发性震颤患者开始变得焦虑起来,不敢去人多的地方,害怕社交,不敢拍照......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因为手抖。

于是,大家开始奇思妙想,各种奇葩行为频出。在此,烟台泓一堂门诊田卫东医生呼吁各位患者朋友们一定要科学治疗,理性对待。——>>>159653512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葩行为1、剂量越大越好

不少患者由于控制病情发作的心情迫切,所以就把剂量用得过大或者让药物剂量增加过快。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的有助于缓解手抖呢?

事实上,这恰恰反映出患者对于手抖问题的焦虑和误解。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如果已经达到了治疗量甚至是极量,此时再擅自加大药量,不仅不会增强疗效,反而会增加身体的负担,特别是肝肾的负担。

田卫东医生提醒大家:不要过量服用药物,如果达到的中毒量话,会造成一些不可逆的损伤。

都知道心得安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特发性震颤的药物,大多数报道确认其可以减小手的姿位性震颤幅度,但如果过量服用则会出现心动过缓、出汗、头晕、呕吐等全身不适的反应。所有,患者们应该理性对待,不要盲目加大药量。要想真正缓解手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葩行为2、各种药物齐上阵

有些患者认为,治疗手抖的药物很多,把它们买来统统一起吃,总有对症的,殊不知,这一奇葩的做法,最终让自己苦不堪言。

根据美国神经病学学会质量标准小组委员会发布的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案建议,一线药物为普萘洛尔和扑米酮,二线药物为阿普唑仑、阿替洛尔、加巴喷丁、索他洛尔和托吡酯,三线药物为氯硝西泮、氯氮平、纳多洛尔和尼莫地平等。一些患者盲目用药,不规范的混搭用药。然而,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不但不对症、没效果,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田卫东医生表示,药物成分之间会产生反应,出现药物作用的互相拮抗,甚至是毒性的作用,从而会导致药效的降低,这个不仅不会增强疗效,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因此,对于手抖,应该服用什么药物,怎么服用,应该严格遵医嘱,切不可盲目服用,更不是吃的越多好的越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葩行为3、喝酒来减轻震颤

3年前,李先生的头部出现了轻微摇晃的症状,双手抖动,特别是在拿东西、写字、情绪紧张的时候抖得更厉害,也经常是“摇头晃脑”。因为工作太忙 ,也没放在心上。有一次误喝了一口酒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头和手居然不抖了,而且维持了大半天。

于是李先生每天下班都要喝点酒,但是没多长时间,他就发现病情发展的速度加快了,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泓一堂门诊田卫东医生说“这个病有个特殊的现象是,饮少量酒后震颤能减轻,这可能是酒精麻痹了某些大脑神经。所以,有的病人会在出席重要场合,比如要去演讲、参会等,事先喝大约二两白酒,来预防和控制震颤。

但是长期通过喝酒来减轻震颤是不可取的,因为酒精长期对肝脏、对神经的一些损害,反而会影响到肝功能,造成肝胆湿热,加重肝风内动,会使震颤加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了以上种种奇葩的“治疗”方式后,田卫东医生认为,正确认识疾病,科学治疗才是硬道理!

特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特发性震颤病因并不清楚,易与其他疾病产生的震颤混淆。

对于特发性震颤的治疗,如果症状比较轻微,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大,也可以先观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紧张、焦虑等。如果要使用药物治疗的话,应该去正规的医院,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遵医嘱用药治疗,就可以较好的控制特发性震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数症状严重、以一侧为主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立体定向丘脑损毁术和丘脑深部电刺激(DBS)等。前者术后可能发生短暂的智能缺损、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和轻瘫。后者属于侵入性治疗,不少患者对此有所顾虑。

如果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后症状控制不佳,或者不考虑手术治疗的话,也可以尝试中医中药的方法来治疗特发性震颤。中医治疗就按颤病或者颤症,一般分为三个类型,第一个就是痰热内扰型,一般用清热化痰加减治疗。第二种是气血两虚型,这个病程一般比较长,手抖头抖自己控制不住,治疗上就要气血上补,补气养血。第三种类型是肝肾阴虚型,所以要滋阴补肾,活血熄风。

但在实际的临床中,要比这个复杂的多,应找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辨证论治,患者的症状也可以得到明显地缓解,甚至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东医生提醒各位患者朋友:药物治疗只是特发性震颤治疗的一部分,患者在恢复过程中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规律的生活作息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同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也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田卫东医生为患者科普震颤知识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仍比较低。城乡居民关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科学治疗等健康知识比较缺乏,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比较普遍。“看过相关视频的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了解后,描述症状时会更加清晰,对医生的信任度和配合度也会更高。让大家从视频中学到实用的知识,健康生活,可能是所有医生做科普的初衷。”田卫东医生说,“我不希望成为‘网红’,但我是希望看了我的视频后,大家多一些对疾病的了解,少一些‘奇葩’的医学行为。”

快手搜索:特发性震颤(周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