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要给2-4岁的小朋友推荐绘本,我开出的书单上一定会有露西·卡曾斯的作品。没错,她就是大家都熟悉且喜爱的“小鼠波波”系列绘本的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鼠波波

这位面容和蔼、笑容灿烂的老奶奶是出色的绘本创作者,尤其擅长创作低幼绘本,除了那只蜚声世界的小老鼠,她的其他作品也非常值得放在孩子的书架上,比如这本《我是最棒的》。

卡曾斯的作品特点十分突出:鲜艳的色彩,粗犷的线条,鲜明的形象,再加上简单易懂的语言,以及随着翻页不断重复的关键语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切都非常契合低幼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让他们能看得明白,听得愉快,轻轻松松就能走进故事里。最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就是我的生活,我的感受,我的故事吗?

这个故事的主角,一只卷毛小黄狗,看似在讲自己的故事,实际上却在表达小朋友们的心声:我最棒!我比他们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们也不陌生。我们都看过孩子们争论谁胆子大,谁个子高,谁的爸爸最厉害,也常常要面对“我的巧克力是不是比他的大”“我的乐高是不是比他的多”这样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到这里,我又忍不住要赞叹卡曾斯的创作功力。这几页的文字简单平静,而看似拙朴的画面却充满精彩的细节:不会打洞的大鹅的茫然,跑不快的鼹鼠的沮丧,还有站在水中的驴小弟直愣愣的表情……好朋友的手足无措,与小狗的欢喜和自豪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读者在开心之余或许也会认真想一想:好笑的到底是这几位“失败”的朋友呢?还是以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却不自知的小狗?

这本书不仅呈现了孩子常见的“争强好胜”的心理,还生动地刻画了低龄儿童典型的“自我中心状态”。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就是我看到的这个样子。

那么问题来了:

要不要打破孩子的这种状态呢?

要不要告诉他:

醒醒吧!才不是你想的这样!

比起在现实生活中讲道理,不动声色地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是更好的方法。因为大人的“讲理”常常会演变为喋喋不休的唠叨,或者严肃的批评。孩子不仅反感,而且也很难(年龄越小越难)真正理解我们长篇大论背后的良苦用心。

而讲故事的好处有很多:首先是有趣,孩子听起来没有压力,容易接受。其次是,当孩子从当事人变为旁观者时,他们的判断力往往会有很大提升。不用大人解释,我相信大多数孩子都完全能明白小狗的狭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故事顺畅地朝着大家期待的方向发展。在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后,我们注意看小狗—他从起初的神采飞扬,变得情绪越来越低落。最后,他大哭起来:“原来我做什么都不是最棒的……我只是个爱显摆的小傻瓜……”

显然,让小狗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这本书的目的。如果讲这个故事仅仅是为了让小狗(以及我们的孩子)清醒一点儿,那也太低估作者卡曾斯了。

往后再翻一页,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暖意融融的画面—朋友们给了小狗大大的拥抱,告诉他:

“作为我们的好朋友,你是最棒的。你还有漂亮的、毛茸茸的耳朵,你是最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结尾太精彩了。比起跑得快、会游泳这些技能,“毛茸茸的耳朵”实在算不上什么特别。可是,在朋友眼中,在家人眼中,在爱我们的人眼中,我们所有不起眼的一切,都是最棒的。

是爱,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彼此欣赏,让我们在彼此心中占据独一无二的位置。

是被爱,让我们真正感觉到“我是最棒的”,这样的信念才是自信和勇敢的源泉。

“毛茸茸的耳朵”是一个绝妙的隐喻,也是一个珍贵的礼物。希望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完这个故事的孩子,也会在心中深藏这样的信念:我是最棒的,因为有人爱我。

—找到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