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公布,正式批准由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伯瑞替尼脑胶质瘤的适应症,这种药物是全球首个批准上市的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小分子靶向药物,这标志着我国先于其他国家进入脑胶质瘤精准诊疗模式。该药物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江涛团队研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年磨一剑!

向颅内第一恶性肿瘤“宣战”

“用于既往治疗失败的具有PTPRZ1-MET融合基因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4级)或有低级别病史的胶质母细胞瘤成人患者。”这短短几行字,对于这种药物的研发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江涛和他的团队而言,足足等了2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成人颅内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6%。长久以来,手术和放化疗是脑胶质瘤主要的治疗手段。但脑胶质瘤往往侵犯语言、行动、逻辑思维等大脑的重要功能区,肿瘤和脑组织纠缠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界,很难通过外科手术做到彻底切除,即使经过手术和放化疗,仍面临致残、致死率高的困境。数据显示,高度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不足10%;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即使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复发后生存期只有短短的5个月。因此,这种疾病也是神经外科领域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如何突破传统治疗手段, 破解脑胶质瘤患者致死、致残率高的难题,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扫码进群看看邻居都团什么?

攻克脑胶质瘤,是江涛的老师,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交给他的任务。带着老师的心愿,江涛远赴国外求学,把分子病理的理念带回中国,又历时16年,建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这个中国人的数据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平均有超过2万个基因,这些基因的排列组合不计其数。通过这个世界最大的脑胶质瘤数据库,江涛带领团队在茫茫的基因组中寻找最关键的信息。

从繁多的文献中找灵感、找线索,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不断缩小寻找的范围,再加上一点“运气”,江涛和团队终于在2014年,找到了导致脑胶质瘤恶性进展与复发的关键融合基因PTPRZ1-MET,2021年融合基因PTPRZ1—MET,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是44年来唯一纳入的中国成果,也是目前国内神经肿瘤领域唯一改写世界指南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江涛与国内企业合作,自主研发了小分子靶向药伯瑞替尼。

战胜脑胶质瘤,

人类向前迈了一大步

从被纳入优先审评到获批上市,伯瑞替尼仅仅用了6个多月。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针对颅内肿瘤的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物,伯瑞替尼在众多领域实现突破。

然而在研发过程中,曾有巨大的挑战摆在江涛团队面前:小分子靶向药物如何透过血脑屏障,作用到颅内肿瘤?血脑屏障是一种保护我们大脑的特殊屏障,就像是大脑的守卫。它位于我们的血管和大脑之间,像一道过滤器,确保只有对大脑有益的物质能够进入,同时阻止有害物质进入到大脑里面。然而,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药物或治疗方法需要到达大脑,这时候血脑屏障的存在反而是一种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涛带领团队,联合国内技术团队,在实验室里反复探索,最终研发了高效通过血脑屏障、高特异性的伯瑞替尼,不但解决了这种药物的问题,也为以后开发其他需要突破血脑屏障的药物提供了思路。

扫码进群看看邻居都团什么?

↑点击关注兄弟号:家住望京

说明:本文由家住朝阳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封面图片和内容无关

信息来源:北京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

关注家住朝阳

看朝阳大事小情,搜帝都吃喝玩乐

咨询客服: jiasupao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