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邱恒明

编者按:赣州市石城县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建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系中华客家文化发祥地,素有“客家摇篮”之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灯彩艺术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2项、省级4项、市级20项、县级60项,拥有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处、省级15处、市级3处、县级31处。近年来,石城县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完善“文化+”机制,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我们特开设《文化传承看石城》专栏,本专栏由中共石城县委宣传部和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共同主办,有关内容已由石城县相关单位审核。

14.百年毛笔 匠心传承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石城县“王润生笔莊”,只见十几平方米的小店里,摆放着上百种大小不一、形式各样的毛笔,有大如扫帚,也有小如悬针,有柔中带刚的羊毫,也有刚中带柔的狼毫,更有红、黄、白、绿、青、兰、紫七色笔头,色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

石城王润生毛笔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是无数书画爱好者必备工具,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1906年8月,生于制笔世家的王润生13岁随父在临川紫光阁笔莊学艺制笔,深得镂竹理毫之真传,加之自幼聪明好学,技艺日益精湛。1938年,为躲避战火,王润生携妻南下,一头挑着制笔工具,一头挑着年仅6岁的儿子,几经辗转来到石城。初来石城,人生地不熟,起初连下锅的米都没有,王润生只好沿街卖笔换米,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更苦的是制笔的艰辛,制笔用的狼毫、兔毛、羊毛都要用冷石灰水浸泡,分拣这些材料时不能戴手套,双手长期泡在石灰水中,一年四季手无完肤。尽管如此艰难,但王润生领着一家人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王润生毛笔传承人王士宏介绍,王润生毛笔制作技艺有一百余道流程,包含选毛、拙毛、齐毛、压毛、整毛、梳衬毛、夹衬毛、护外毛层、顿平笔头、抖笔杆、笔头上胶抖毛笔头、烙笔庄字号、包装等工序,毛笔制作精良,其含墨丰富,书写流畅,经久耐用。

改革开放后,为使王润生毛笔不失传,1982年初在县城开设王润生笔莊。2012年,“王润生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成功申请了注册商标,参加江西省旅游商品博览会被评为三等奖,2016年在赣州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铜奖。王士宏于2017年8月被评为石城王润生毛笔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在2017和2019举办的两届江西省“振兴杯”毛笔制作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在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文房四宝用品制作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优秀选手,2021年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职业能力评价中心颁发毛笔制作工3级职业技能证书。

王士宏告诉笔者:“王润生毛笔制作技艺能荣获这么多荣誉,感谢当地政府对王润生毛笔的大力支持,不断提高毛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把毛笔产业打造成助推旅游发展的特色名片。”

如今王润生笔莊年产毛笔十万余支,产品不但热销周边省市,还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深受书画爱好者喜爱和好评。

审签:郑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