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

原本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播音主持、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居然又“回炉”职校,学起了新能源汽车、电工等技能。近日,有媒体关于本科生“回炉”职校的报道在网上引起热议。

其实,高校本科生“回炉”职校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少职业学院甚至专门开设了“大学生班”。在2021年,一段多名中年人出现在山东一所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现场的视频就曾引发热议,而这些“新生”都已经有40岁了。据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统计,近两年,学院招收“回炉”考取技术技能证书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累计超过150人,培训方向包括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等。

一直以来,学历都被视作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但在多种因素叠加之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不少毕业生开始尝试主动突破,进行专业技能的再学习。本科生“回炉”职校的现象的诞生,正是学生们在求职“被动”的局面下发挥“主动性”的结果——这既体现出了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理性认识,也是职业教育逐渐得到社会认可的表现。

学生们想选择学习多一门技能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也该意识到,应主动的不该只有大学生。一些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之间的错位,不能只是依赖学生“回炉”职校来填补。去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作出过部署。今年,教育部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明确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发展急需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

高校专业设置应更多地体察社会脉动,避免与实际需求脱节。因此,面对本科生“回炉”职校的情况,学校应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善于发现、改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细分赛道,对于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要适时调减。同时,在推进普职融通、校企融合的趋势中,真正做到打破“围墙”,让学生获取到充分的、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其在就业市场当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