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在成株期很容易发生细菌性髓坏死病,具体表现为,茎秆表皮绿色完好,表皮层多有圆形的突起,俗称“小疙瘩”,茎秆髓腔腐烂中空,严重时木质部黑色坏死,有明显的臭味。植株叶片基本正常,在结果期会出现连续萎蔫,然后青枯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病原因

番茄细菌性髓坏死的传病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定植时用力过大使幼苗茎秆表皮层受伤,细菌从伤口处侵入,引发髓坏死。这种状况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般从苗期植株长相上看不出症状,有经验的菜农会发现茎秆外表皮上有瘤状突起(小疙瘩),即是植株得病的外部特征。

二是打老叶给茎秆造成了伤口,从外表看伤口已经愈合,实际上伤口因为流胶或结露,不断滋生的细菌已经侵入到了髓腔,继而腐烂中空、黑色坏死,最后才表现出细菌性髓坏死的典型症状。

防治方法

只要明确了细菌性髓坏死的传播途径,就不难找到预防的办法。

首先要从源头上避免茎秆受伤,移栽时要轻拿轻放秧苗,用土培苗时不要用力过大,避免对秧苗茎秆挤压造成伤口,移栽后可以用铜高尚或喹啉铜或噻菌铜喷一次茎基部。

其次是整枝打叶时,要适当留一段叶柄,整个大棚打老叶结束后,立即喷施一次药剂预防。只要防患于未然,细菌性髓坏死病是能控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丨吴荣美

校版丨马东亮

审核丨王兰坤

声明
本文系北方蔬菜报原创,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