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李静 胡海鹏 记者 梁永飞)清风沐桃李,廉洁润校园。为营造学风清新的校园氛围,全力推进“清廉学校”建设,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中心小学特成立清廉故事学生讲解团,旨在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清廉文化”的洗礼。

第十三期清廉故事讲述人:三一中队张菲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简介

刘伯坚(1895年1月9日—1935年3月21日),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东方大学学习。后来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苏区后,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21日壮烈牺牲。

视频

故事内容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这首题为《带镣行》的诗是革命烈士刘伯坚在英勇就义前写下的。

刘伯坚,1895年1月9日生于四川省平昌县,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刘伯坚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他在狱中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弟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嘱咐妻子和家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德正则事业兴,德厚则根基深”。学校从百年党史中精选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故事,希望以此给广大党员、少先队员树好“风向标”,加强道德修养,始终把灵魂置于高处,才能做到临难不却、履险不惧、担责不误、受屈不计,时刻把握严以修身的基本要求,自觉固本培元,完善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