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情绪经济:撬动消费增长新支点

提要

说到底,“情绪经济”更多的还是价值情绪类产品和服务,尤其要在产品服务和价值内涵上下功夫,持续推动产品、内容、服务创新突破,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供需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形式、需求和结构,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绪经济”备受青睐,消费需求呈现出从功能性向情绪价值性转变的特征趋势,情绪价值越来越成为年轻人选择消费的重要因素。不少年轻人愿意为提升自我的积极情绪,消费具有某些“情绪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情绪经济”正逐渐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一个新支点。与此同时,也要警惕“情绪经济”在拓展消费新场景、提供消费新体验、培育消费新业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负外部效应。如何推动“情绪经济”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这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增强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从激活消费要素、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产品内容服务供给、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市场引导和监管、提升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等方面多措并举、协同发力。

“情绪经济”的本质特征、场景业态

基于情绪消费而逐渐形成的“情绪经济”,其本质是人性需求、供需作用、社会思潮等在特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客观表达,是一种情绪价值要素主导下的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和新业态,实现了提供功能价值向提升情绪价值的转变赋能。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互联网全面普及而成长起来的Z世代(一般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的年轻人),在消费时不仅追求商品的功能、生活的品质、精神的富足,同时也更加关注商品所提供的个性化、愉悦化、情感化、理想化的情绪价值。

“情绪经济”不仅在以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作用的形式,不断丰富拓展着消费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更是日益重塑重构着消费的边界和内涵。

“情绪经济”的价值意蕴、发展趋势

“情感树洞”“好运喷雾”“叫醒哄睡”“失恋安慰” “冥想正念”……在情感、情绪、商品、消费、供需等各要素相互交织、作用共融下,这些对自我情绪调节和人际情绪调节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的情绪消费产品越来越多。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写道:“今天的消费社会中,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自我的符号。或让自己融入某个理想的群体,或模仿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自己本来所处的团体。”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向内自我实现寻求的过程中,“情绪经济”就是出口和载体。

年轻人年热衷于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新理念、新现象、新趋势,正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逐渐演化为新的消费动能。这不仅使之正在逐渐形成独特的“情绪经济”产业,也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一个新支点、赋能消费市场新的掘金密码,更是日益深刻影响、重塑着当下及未来的消费市场、产品供给与竞争格局。

促进“情绪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优化产品服务和价值内涵。说到底,“情绪经济”更多的还是价值情绪类产品和服务,尤其要在产品服务和价值内涵上下功夫,持续推动产品、内容、服务创新突破,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要坚持守正创新,精准聚焦消费群体,更加重视挖掘、培育产品和服务背后的情绪价值,实现产品驱动认同向产品、情感、文化、服务等协同赋能驱动的转变提升,更好地满足消费群体情绪情感价值诉求。要把握时代脉搏、社会发展趋势和主流核心价值文化,注重涵养自强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良好社会心态,不断拓展丰富优质产品内容和服务场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

坚持守好消费安全底线。守好消费安全底线是“情绪经济”行稳致远的基础和保障。基于情绪因素而进行的消费,如“情感树洞”“骂醒恋爱脑”等,天然与用户个体的隐私关联度较高,常常在很多消费应用场景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在此背景下,怎样更好运用法律法规有效保障用户的隐私权益,怎样更好规范行业标准,怎样更好评定产品内容服务准入标准……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情绪经济”需要直面并精准破解的现实问题。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推动“情绪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消费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秉持包容、尊重、严格、合规的理念,强化市场引导和监管,着力营造推动“情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益,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服务和准入标准、建立投诉、预警和处置机制等方式或举措,不断完善相关产品内容规范服务标准,营造便利消费、放心消费、优质消费环境,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规可守、有制可循,进一步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

坚持提升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应当看到,“情绪经济”下的情绪产品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外部手段,并非解决一切情绪情感问题的万全之策。一方面,这既需要消费者切实增强消费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底线思维,进一步提升理性消费意识,在参与“情绪经济”的过程中,注意甄别把握好情绪消费的边界,审慎选择商品和服务,避免陷入虚假数字化情感泥淖。另一方面,这也启示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尤其要注意有效避免陷入社交孤立和情绪孤立,更加注重关照个体情绪价值的积极性、意义性、悦纳性、实现性,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积极构建联结的、可及的、情感的、共享的、社交的人际关系,真正达成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甘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商务外语学院教师;梁修明:媒体人)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