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初读以上这句话,内心莫名地惆怅。

为什么亲情也会走散,父母对子女的爱,留不住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起码,父母老了,和子女一起居住,是有难题的。

直到有一天,你和亲人处成了陌生人,发现自己并没有难受,反而活得很通透。这不是无情无义,而是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亲人走得太近,会困住自己。

早餐吃米粉,你应该会发现这样的情况:米粉夹起来,弹几下,就有油渍弹出来,跌落到饭桌上,或者直接到了旁边那位顾客的碗里。剑拔弩张不说,起码两个人都很尴尬,一顿早餐,非常不愉快。

小时候,父母把饭菜夹到我们碗里,是疼爱,我们也会接纳。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你开始讨厌父母夹菜的习惯。和你外出吃米粉,非常类似。

人与人的生活习惯,到底是不一样的,父母和子女也不例外。

若是家庭有利益之争,那矛盾就更多了。个个眼里都盯着大家庭的钱财,都忘记了对外求发展了。

明朝皇帝朱棣,登基之后,确定了朱高炽为太子

按照传统,太子在皇帝身边,学习治国理政,其他的儿子成年后,去各自的封地,也避免兄弟争夺皇位。

可是朱棣却对儿子朱高煦非常宠爱,父子还一起外出亲征。

在起兵靖难时,朱棣还许诺朱高煦:“事情成功了,就给你做太子。”

因为朱棣对太子不满意,对朱高煦更满意,引发了太子位置的争夺,还有人说太子监国不利,对迎驾不积极,大臣解缙,就因此受到了株连。

朱高煦的都熬了厚爱,就变得为所欲为。他拒绝去云南的封地,一直留在京城。暗地里,还招兵买马,准备夺取皇位。

最后,为了保住明朝江山,朱高煦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他的几个儿子,也因此被害。

当亲情过于浓烈的时候,亲人就会习惯“感情用事”,从而把治家的规则抛弃。

当一家人习惯了内耗之后,就不知道外面的人,虎视眈眈;也不愿意去对外求发展,从而家业落败。

成年的你,对亲人看得太重了,难免会陷入“螃蟹效应”。

你要做任何事情,亲人都会拉着你,要你带着他们一起“飞”。但是你真的带不动那么多人,只会气喘吁吁。

你做事情成功了,亲人会让你把利益放在大家庭,便于一起分配,而你却因此利益受损。

你盯着家庭利益,也会看到一群张牙舞爪的人,随时可能被伤害。

感情太浓烈了,就是无形的绳索,每个人都动弹不得,苦不堪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和亲人慢慢疏远,是人生的趋势。

不同的年龄,对大家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小时候,需要父母喂养;我们到了中年,会有自己的小家庭,慢慢从大家庭里剥离出来;父母走了,大家庭就自然散了。

你真的不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提高自己的趋势判断力,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

和亲人变成陌生之后,人的成熟,体现是什么方面呢?

其一,娶了媳妇忘了娘,也是不能避免的。

作家木心在《从前慢》中所说:“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辈子只能爱一个人,这个人,大概率是自己的爱人,而不是父母。

看来是残忍的,但是你不这样做,什么都听父母的,就会变成妈宝男,能不能娶妻成家,还是要给一个问号。当然,女人也一样。

你想一想,自己结婚了,父母却总是盯着你的小家庭,干预大事小事,会难受吗?

远离父母,这是成家的过程中,必须走的一步棋。父母 和你,各自有家,平时能够帮忙,就行了。

其二,兄弟姐妹就是亲戚,这不是你一个人决定的。

你想和兄弟姐妹一起奋斗,但是要问一问,兄弟姐妹愿意吗?

强扭的瓜不甜。你以为自己付出够多了,但是对方不领情;你一次次借钱出去,但是对方连还钱的打算都没有。

特别是父母很老了,要照顾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孝顺,剩下的任务,应该不是自己的。

父母走了,过年过节还能相聚吗?也是未必的。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定居,各自有不同的工作,感情就只能在一边。

某些红白喜事上,兄弟姐妹还会见面,但也是普通的亲戚一样交往。

其三,放手才是爱,是父母对子女最好的决定。

当我们五六十岁了,子女长大了,不放手,还真的不行。

鼓励子女去远方,建立自己的家庭,这才是上策。

就像放风筝一样,想风筝飞得高,就得把线条尽量拉长。

在风筝 变成老鹰之后,就要把线条剪断,让其自己去飞。

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然后反复抱怨:“没有人懂,谁太可恶。”这是没有必要的,分开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有一种成长方式,叫“长痛不如短痛”。

在分别的时候,难免会痛苦,但是没有关系,人的本身,是有复原力的。

《奇葩说》里庞颖说过:“最好的亲情关系应该是,我们不要绑架,也不需要疏离。我们共享喜悦。我们可以以健康、良性的心态去看待我们彼此生命中的困难。”

亲人有难,你我携手帮助;亲人幸福,你我学会不打扰。

彼此陌生,不是断亲,而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