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茹 通讯员 任鹤 济南报道

李敬文,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1993年参加治黄工作,现任黄河河口管理局利津黄河河务局张滩管理段段长助理。扎根基层31年,他一直坚守在治黄最前沿,多项发明创造和革新成果成功转化应用并得到推广。 曾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齐鲁工匠”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敬文(左)带徒传艺。

守好黄河

是职责所在

初春的山东利津黄河岸边,绿意盎然,蓄势待发。李敬文正在认真调试新设备,“堤岸工程(滩唇)出水高测量仪”,该技术与传统人工测量不同,利用激光和超声波两种探测方式,通过垂点角度转换,能够准确测量滩唇出水高度和其他高程、距离。

这是李敬文与首席技师创新团队共同研发的移动式多频水情监测仪,他们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调试工作。“投入使用后,它能明显降低咱们黄河职工近岸测量的危险性,测出的滩唇出水高度数据也更准。”李敬文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清澈的笑容。

1993年,李敬文成为一名黄河工人。老师傅曾说,“没有过硬的抢险技术,大水来了你就后悔一辈子”,李敬文一直默默记在心里,守好黄河成为他最朴实的愿望。

在堤防管理日常工作中,他总是主动要求承担管理难度大、管理情况复杂的责任段,“越是复杂堤段,越能学到更多东西。”这是李敬文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30多年来,他坚持每天8点到责任段,进行植树打草、根石探测、巡堤查险……可以说是以单位为家,与堤防为伴,即便在节假日,也都能看到他略显单薄但又敏捷忙碌的身影。遇到暴雨大风天气,别人往家跑,他却往黄河大堤跑,全然不顾浸湿的衣衫和磨破的双脚。

2019年,“利奇马”台风过境,对黄河堤防工程造成重大冲击,为了尽快修复工程,年近50岁的李敬文与段上年轻小伙子一起,在狂风暴雨中,冒雨顺水、扶植树株、填垫冲口,连续高强度工作,没有一句抱怨,没喊一声累,此时此刻,想法只有一个,守住每一段堤防、坝头,呵护好每一处工程,“守好黄河是职责所在,”李敬文简单的话语中透露着坚定。

治黄瑰宝

要手把手“传帮带”

在外人看来,黄河工人的工作就是和水、土、石打交道,也就是垫垫冲口、修剪草皮、种种树、抛抛石头的事,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大有学问,如冲口填垫工序、草皮修剪高度、不同量级的险情怎样抢护等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行。

种类繁多的传统治黄技艺实践性强,技艺传承多依靠传帮带。李敬文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仅要自己练好,还要把这些治黄技术传承好,让传统技艺焕发活力。”

2019年,在黄河河口管理局举办的东营黄河防汛抢险实战演习中,演练修做柳石搂厢项目,该技术厢体修做形式多样,能适应不同险情的抢护,但该技术制作工序复杂又繁琐,真正熟悉掌握的人寥寥无几。

为了练好并教会这项技术,李敬文查阅了大量教学资料,绘制了无数张草图,最终总结出一套最优柳石搂厢编制方法。在接下来的几天培训中,他从基础的栓桩绳开始教,一步步演示,手把手教学,最终凭借团队的出色表现,利津局在东营黄河防汛抢险实战演习中获得“优胜单位”。

近年来,李敬文先后有获奖成果60多项,其中“一种堤坝用混凝土防渗墙”等3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水利工程地基渗漏检测定位装置”等15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果、十余项成果获黄委三新成果、30余项成果分获全国水利职工创新成果、山东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山东黄河科技进步、科技火花一、二、三等奖成果。多项成果成功应用于黄河治理和地方建设,创造了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从普通的“黄河工人”到追逐卓越的“治河工匠”,是孜孜匠心的传承,更是如磐初心的守候。坚守治黄一线31年,李敬文与大堤为伴,与河水同行,守护着治黄人的初心。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