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营销,还得是小米。

3月底才正式发布的小米汽车,各种热搜话题不断,生生将2024年的4月,变成了小米汽车的最火四月天

也让小米SU7汽车,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的锁单量超过75000辆。

新车名利双收的成绩单,可以说,也来不开所在地北京全方位的鼎力支持,自然不止是小米和雷军自己的开心就好。

毫不夸张地说,小米汽车,算得上是全城的希望,不仅是雷布斯的梦想,也是北京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最值得期待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在汽车产业,北京一直都是优等生。

时间回溯到1958年,虽然已经建国十年,中国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却还是空白,即使国家领导人的用车也还都是用的苏联进口车。

随着各行各业掀起大干快上的建设和发展高潮,各地也争先恐后地开始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探索,北京作为首都,自然不能落后。

研制和生产北京第一辆轿车的任务,落在了只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身上。

尽管当时的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只做过汽车最简单零部件生产,没有任何汽车生产经验,但也不负众望,以“大众·甲壳虫”为技术“参照车”,于1958年试制成功北京产第一台“井冈山”牌小汽车,也掀开了北京汽车工业从零起步的篇章。

当年6月20日的庆功大会上,“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也正式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此后在中国汽车工业纵横驰骋数十年的“北京汽车”,横空出世。

1959年11月,刚成立满一年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又接到了研制中国第一款中级轿车的重大任务,并于1960年成功研制出第一辆中级轿车,也就是日后响当当的东方红牌轿车。

1966年,北京汽车制造厂研制的“北京”牌越野车成功亮相,在此后多年时间里都成为越野车的代名词,也让北汽日后在国内越野车领域独领风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980年代,“北京汽车”更是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标杆企业。

面对我国汽车工业仍处于“缺重少轻”的现状,北汽在BJ-212的基础上,开发的BJ-121小卡车,于1982年底生产,迅速成为市场急盼的运输车代表。

面对我国汽车工业必须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北汽更是一马当先,在1983年5月与美国汽车公司签订合资经营总合同,成为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吹响了中国汽车工业合资时代的冲锋号。

此后,北汽的主打产品北京吉普,生产了超过百万辆的汽车产品,成为国内商用车领域王者。

1996年成立的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福田汽车,也迅速成为商用车领域的佼佼者,长时间位居轻卡、重卡等领域的头部方阵。

进入21世纪,北京汽车工业引入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动作,进入新高潮。

2002年10月,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中国加入WTO以后第一家汽车整车合资企业。

2003年9月,北汽集团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06年,国产梅赛德斯-奔驰首款新车上市,实现了“大奔”国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燃油车时代,长春有一汽,湖北有二汽,北京有北汽,上海有上汽。

北京是产业重要一极。

有着汽车产业的一脉相承,当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之时,北京其实也早早嗅到了其中的大机遇,是率先起跑的选手。

早在2009年11月14日,北京汽车就布局成立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北汽新能源在2013年开始坐上全国电动汽车销冠宝座,而后又于2018年9月正式登陆A股,成为国内A股新能源整车企业第一股。

随着各方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传统汽车产业格局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有特斯拉、合肥有蔚来、广州有广汽埃安和小鹏、深圳有比亚迪。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全国首个外商独资汽车企业,上海为了引进这个新能源汽车全球霸主,是既开了先例,也下了大本。

特斯拉也加持着上海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地。

深圳的比亚迪,则引领着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不仅销量上一直是国内领头羊,也在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开始谋篇布局,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重要推手。

合肥依靠着对蔚来的精准“风投”,培育出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的领军品牌,也汇集了江淮汽车、大众安徽、蔚来、比亚迪、长安等6家整车生产基地,集聚上下游企业500多家,成为新能源汽车城市中的有力竞争者。

广州则凭借广汽埃安和小鹏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牢牢捍卫着汽车这一支柱产业,实现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新旧交替在城市产业发展中的齐头并进和转型迭代。

奈何世事弄人,北京则逐渐显得后劲不足,甚至落寞。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只有约10万辆,位列全国城市产能排行第十一位。而产量排名领跑的深圳,作为比亚迪大本营所在地,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78.6万辆,是北京的十几倍。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8.68万辆,比亚迪最大生产基地的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8.38万辆,位居第三。蔚来加持的合肥、理想大本营常州、广汽所在地广州、长安汽车坐落的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也都超过了50万辆 。前十的门槛线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1.6万辆,三倍于北京。

在行业顶流企业的竞逐中,作为“北京队”代表的北汽新能源,也从原本的领先位置到掉队落后。

今年4月26日,北汽新能源发布业绩报告,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4亿元,公司已连续4年亏损,2020年以来,四年累计亏损超过200亿元。

国内市场的销量上,2023年北汽新能源销量不足10万辆,而同年比亚迪的销量超过300万辆,其中还包括了20多万辆的出口量;特斯拉销量超过60万辆,广汽埃安达到48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汽车业对一座城市来说,不论是产业生产和生活消费,都是极其重要的。

汽车行业需要大量的产业链配套,对经济发展、税源、就业拉动效应明显。

人最大的消费,第一是房产,第二是汽车,当前房地产市场依旧疲弱的情况下,汽车的拉动作用就更加凸显。

对应北京这一传统汽车产业重镇来说,面对热闹是上广深们的窘境,在新能源汽车上奋起直追,是必须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此时小米汽车横空出世的重要性的使命感了。

当年,小米凭着出位的互联网思维,在智能手机市场一战封神,创造瞬间爆发的奇迹。

如今,深谙营销之道的小米,自然也被寄予挑起北京新能源汽车大梁的重任。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小米的扶持,北京应该是下了大力气的。

在2022年北京市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小米汽车开工。2023年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清单中,小米智能工厂二期榜上有名。

小米需要新能源造车资质,就通过北汽集团解决;小米需要工厂,就从选址建厂、环评审批、生产等一条龙帮助;小米需要资金,就让工行、农行给贷款,甚至拿出财政资金来补贴。

小米也只是整个产业规划中的点睛之笔。

2024年北京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中,就明确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池、电控、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提升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鼓励支持汽车出口。推动卫蓝新能源固态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宁德时代电芯工厂项目一期。

北京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和丰富的汽车制造资源,也拥有许多知名的汽车制造商和品牌,底子是摆在那的。

有着小米这一新军的赋能,北京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之梦,显然有了更大的底气和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