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隋唐两朝都曾经大规模征伐高句丽,隋朝动用的人力物力巨大超过唐朝,最后还失败了,失败的因素很多,其中与军事统帅的战略思想和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征高句丽的策略与隋有很大的不同,隋的策略是以一部攻辽东城,其主力捣高句丽的首都平壤,所谓“攻破其腹心,则四肢自溃者也”。唐太宗从隋朝的失败教训中认识到,不先抚定辽东,固其根本,而劳师远袭去攻平壤,不是上策。只有攻下辽东、新城、安市、建安等名城要隘,然后会合诸路大军,渡鸭绿江,一鼓攻下平壤,这才是万全之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唐朝的四路大军(包括水师)齐集辽东,先后攻克辽东等十城,并在这些地方置州设官,以兵镇守,作为继续征高句丽的根据地。太宗数次征讨高句丽,虽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一举消灭高句丽,但也取得很大的成功。它消灭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使其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同时,也显示了中央政权大唐的声威和征东战争的正义性。

唐两朝接力灭亡高句丽

唐太宗对高句丽的打击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欲再伐高句丽,被大臣劝止。以后数年,唐对高句丽采取了偏师骚扰的策略,欲使其疲于奔命,社会凋敝,然后再一举消灭。同年三月,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讨高句丽,五月,渡辽水,攻南苏、木底等城。另有水师自莱州渡海攻石城、积利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又以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邱道行军大总管,从水路讨高句丽。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又以营州(今朝阳市)都督程名振兼东夷都护讨高句丽,败高句丽于贵端水(今浑河),焚新城外郭及村落而还。显庆三年(658年)六月、四年十一月,程名振及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两次分别战于今沈阳和抚顺一带的贵端城、赤烽镇和横山。

显庆五年(660年),唐朝改变了策略,决定先灭高句丽的盟国百济,然后再与新罗对高句丽实行南北夹击。当年派苏定方等率水陆十万大军一举灭掉百济。翌年,又以三十五万大军,水陆并进,大举征讨高句丽。陆路在鸭绿江一线歼灭高句丽三万人。苏定方率领水军实施了对平壤的包围,但由于未能得到新罗人有力的后勤保障,此役最终未获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高宗时期彻底平灭高句丽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的独裁者莫离支盖苏文死,其长子泉男生嗣位,后被两位弟弟男建、男产所逐,逃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并派人到唐朝求援。唐朝派出大将契苾何力、庞同善统率大军去接应泉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