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隆基官网

“光伏产业链很多环节处在亏损状态,表现差的企业,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在4月30日的业绩说明会上,隆基绿能(601012.SH)董事长钟宝申如此描述他眼中的行业现状。

其实,从财报来看,2023年及2024年一季度,“光伏茅”自身遭遇的压力也不小,去年营收、净利、现金流等主要财务指标增长失速甚至出现下滑,今年一季度更是遭遇了十年来的首次单季亏损,还失去了全球组件出货榜、光伏板块市值榜的榜首位。不过,从好的方面看,隆基绿能全面押注BC技术路线后,虽在市占率上尚未掀起新一轮革命,但至少其新产品性能已引发了热议,甚至被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具有颠覆格局的潜力”,而在钙钛矿、氢能等前瞻布局、新业务条线上,晶硅光伏巨头也有新的斩获。2023年至今,我国光伏行业则颇有需求增速见顶、下游压力暴增的趋势,行业大动荡、大洗牌之际,“穿越周期”想必是多数光伏企业的愿望,而对于隆基绿能这样的龙头来说,如何转危为机,保持领跑位则成了更大的课题。

失落之年

4月29日晚间,隆基发布了2023年年度及2024年一季度财报。只要点开这份年报,就能发现它与以往的不同:一封署名公司董事长钟宝申的《致股东的信》出现在了“重要提示”之前,而这在隆基历年发布的财报中还是头一次。

这封信开篇就写道:“长坡厚雪多起伏。2023年对于很多投资者尤其是隆基的股东们来说是很有压力的一年”,并坦诚光伏行业供需结构失衡、新技术快速迭代、产业链价格大幅下降等问题“让公司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不过,这封信随后就将侧重点放在了隆基如何应对考验,让股东获得长期回报上。长期主义固然重要,但就一家经历着波澜起伏的公司来说,我们或许还是应首先关注其在寒冬暴雪中究竟失去了些什么?尤其是,这种失去是否会大伤元气,抑或只是短暂蛰伏、自我调整,为接下来的发展积蓄能量?这也将是隆基财报的第一种打开方式。

从主要指标来看,隆基202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94.98亿元,同比微增0.39%,虽然最终还是保持了收入增长,实现连续两年破千亿,但要知道,隆基自2012年上市后,除了首年营收同比出现下降,其他年份的增速从未低于30%,2023年的表现远低于以往水平。此外,自2020年光伏行业步入又一轮爆发式增长后,隆基与通威股份(600438.SH)一直位列营收榜前两名,本来隆基稳稳压住通威一头,但在2022年两家企业同时达成营收破千亿之际,通威受益于上游硅料价格的“飙涨”而实现了“逆袭”,2023年硅料价格大幅回落,领跌光伏产业链,通威的营收也出现了2.33%的同比下降,但隆基的硅片、组件业务同样承受着出货、价格等压力,最终也未能夺回榜首位。到了今年一季度,这两大龙头的压力有增无减,通威一季度营收降幅达到41.13%,隆基也下降了37.5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来看,隆基营收的超过95%都来自硅棒硅片、组件电池业务,而在2023年,硅片营收大幅下滑35.81%,占总营收比例也由接近30%收缩至25%以下;电池组件方面,营收虽然仍保持增长,但16.91%的增速远低于去年的45.15%。在相关环节产、销量出货量增速提升的情况下,营收方面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价格的下降。综合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InfoLink等机构公布的数据,2023年年初,M10单晶硅片(182mm)成交均价在3.74元/片左右,到了12底则仅剩1.92元,今年4月更是降至1.63元;组件方面,去年年初182mm单晶PERC的每瓦均价约为1.85元,年底则降至0.97元,到今年4月下旬进一步降到0.87元,甚至N型的TOPCon也跌到了0.95元/W以下的水平,这种“腰斩式”降价让企业苦不堪言,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光伏主材到今年几乎已陷入全链亏损。

总体量增价减之际,隆基在年度归母净利润方面也遭遇了2018年以来的首次同比下降。根据年报,2023年隆基实现归母净利润107.51 亿元,同比下降27.41%,其中扣非净利润108.34亿元,同比下降 24.84%。除了上述价格下行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大额度的计提减值。根据财报,2023年隆基计提存货和固定资产跌价准备67.57亿元,其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1.71 亿元。而在今年一季度,隆基净亏损23.5亿元,遭遇2013年一季度以来的首次单季亏损,其主因也是计提存货资产减值准备的26.49亿元。在这方面,隆基管理层也在业绩说明会上解释称,存货减值主要来自组件环节,除了行业竞争激烈、价格下跌过快导致库存跌价外,隆基组件在美国海关被查扣的组件较同行更多,计提减值额度也更大。根据钛媒体APP的梳理,美国海关自2021年起开始依据暂扣令(WRO)对我国光伏企业的组件产品进行扣押,2022年开始执行的UFLPA等涉疆法案也导致了部分光伏产品被查扣,此前即有业内人士表示,隆基是在美国相关执法中受冲击最大的国内光伏企业之一。

不过,隆基去年主营业务的综合毛利率提升了2.88%,达到18.26%,这一方面得益于境外市场硅片、组件相对较高的利润,也与隆基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组件“挺价不降”的策略有关。不过,这种策略也影响到了其销售表现,此前,隆基是连续三年的组件出货“销冠”,但2023年该公司组件出货67.52GW,低于晶科能源(688223.SH)的78.52GW,将榜一拱手让人,相较榜三天合光能(688599.SH)的优势也仅剩2.31GW。在去年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隆基创始人、总裁李振国也表示,公司存在策略失误,在其他企业以低价订单抢占市场时没有跟进,影响了组件销售和四季度交付。从结果来看,去年年终确认的组件出货量相较年初85GW的出货目标,也仅完成了不到80%。此外,去年正值光伏技术迭代期,晶科、天合均为TOPCon技术路线的主力,其N型产能布局较早、释放较快,而隆基在BC产能上的发力明显慢于TOPCon,市占率提升速度落后,也被认为是出货受影响的原因之一。

硅片方面,隆基2023年出货125.42GW,同比增长 47.45%,连续第九年保持全球出货量第一,但与另一大硅片寡头TCL中环(002129.SZ)的差距也缩小到了11GW,后者去年业绩虽然高度承压,但硅片出货增速快于隆基,达到68%,而且,隆基硅片的年终出货也没有达成年初130GW的目标。在这方面,隆基此前也承认过存在策略失误,不过与“组件降价降晚了”不同的是,硅片恰恰是“降价降快了”,在年初硅料价格冲高回落时,隆基也随之下调了硅片价格,让这一领域的盈利受到较大冲击,毛利率也同比下降了1.74%。

相较于营收和净利,隆基现金流量净额的降幅更大,2023年全年81.17亿元,同比下滑66.69%,公司解释称主要原因为预收货款减少、采购货款结算增加,也有投资者担心隆基在产业链“N型替代”之际的市场影响力、话语权变弱,对今后形成长期影响。

除了经营业绩,作为板块龙头、唯一达到“5000万市值巅峰”的光伏股,隆基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有时更受关注。而在今年,“光伏茅”却丢掉了“市值一哥”的位置。3月22日,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300274.SZ)股价上行,收盘市值达到1529.26亿,高于隆基绿能的1522.43亿。此后,虽然在4月22日,隆基股价受HHLR公司被责令购回其违规减持的股份等因素影响收涨4.34%,反超了阳光电源,但仅一天后就又被“拉下马来”。4月30日,隆基在公布年报后股价大幅走低,收盘跌4.21%,每股18.2元,总市值1379.2亿元,而阳光电源目前总市值为1534.9亿元,二者差距越来越大。而隆基相较自身2021年11月的5423.78亿元市值巅峰,至今已缩水了74.5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裁员风波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在与钛媒体APP的交流中,一位“隆粉”简短总结了他眼中隆基遭遇的逆境与非议。近10年来,隆基在光伏行业、资本市场都曾“高歌猛进”、备受瞩目,而在公司业绩、股价都承压走低之际,也仍有投资者表示会坚定信念、持有标的等待新一轮的丰收,堪称“铁粉”。不过,隆基股东数量高达百万,其股价、市值的起落幅度也远大于板块其他企业,无论是业界还是投资者讨论区,总体来看,恐怕更多的还是争议。例如,在谈到公司去年以来失去了什么时,就有网友“津津乐道”列举了从公司实控人、陕西首富李振国、李喜燕夫妇不断缩水的身价,到大尺寸硅片、N型迭代等行业主导权的丧失,甚至,去年三季度还一度失去了自己的第四大股东高瓴资本旗下HHLR管理有限公司。不过,好在HHLR的“绕道减持”被证监会认定违规,今年4月19日,根据隆基方面的公告披露,HHLR已增持隆基绿能股票,持股比例由4.98%增加至5%。

而在种种争议中,“裁员传闻”是最受公众关注的话题之一。去年12月,“光伏大厂裁员”一度上了热搜,其中不少传言直指隆基,甚至有网传图片称该公司裁员数量达到万人级别。随着舆论发酵,国内各类平台出现了一些“内部人士爆料”“被裁职工现身说法”等信息,称隆基裁员首先针对管培生、劳务工,尤其对未转正的应届生,以考试方式实行“末位淘汰”。到了今年年初,随着光伏产线停产、减产等新闻陆续爆出,相关传言也继续发酵。3月中旬,有境外媒体报道称,多位接近隆基的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有大裁员30%的计划。此后,这家媒体又更新报道,称隆基方面回应表示相关说法不实,公司裁员涉及员工总数仅5%。此后,隆基也通过境内媒体公开发布声明,称“光伏行业当前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竞争环境。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组织效能,公司进行了相关岗位结构优化。网传裁员30%信息不实,预计人员调整比例约为全体员工总数的5%。”

从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2022年隆基在职员工合计6万人出头,2023年则达到了7万5千人,同比增加25%;从结构来看,总部、职能人员的数量和占比大幅缩小,其他条线人员数量都在增加,其中生产人员增加最多,技术人员的占比增幅最大,销售人员占比则有所下降。而比照上文提及报道中所称“隆基员工总数在高峰期约有8万人”的数据,减少的比例也仅在6.25%左右。

不过,也有观点提示,年报披露数据无法反映2024年情况,而今年一季度可能恰恰是裁员高峰期,且此前传言中涉及到的校招试用期职工、管培生等或许也无法在相关数据中得到体现。不过,对于类似的讨论,上述“隆粉”认为,只是放大了一些情绪,而作为仍在成长的企业,不应该顾虑这些争论。而且,职能部门的缩减正说明了隆基在调整公司架构,裁撤以往显得冗余的行政人员,以实现降本增效。

鏖战BC

在隆基的发展历史上,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两场“革命”:金刚线革命和单晶硅革命。

在2012年上市之前,隆基就已将金刚线切割提上了日程,寄望于这一硅片切割技术能够另辟蹊径,让公司在硅片领域扩大市场份额。2012年,金刚线切割成本下降近一半,2023年实现量产。但在这期间,产线处于成本高于竞品、市场尚未放量的阶段,也导致了持续亏损,影响了公司上市首年的年度业绩表现。不过,随着金刚线技术的持续成熟和切片机、辅材等配套的快速国产化,该技术成本加速下降,产品优势(耗材更少、切速更快、出片更薄、匹配单晶路线等)愈发凸显,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改用金刚线切割。2015年,隆基率先完成全线技改,2017年,保利协鑫等砂浆线龙头迫于市场压力也选择改造设备,走金刚线路线,到了2018年,单晶硅片切割全部被金刚线所占据,多晶硅片渗透率也从上一年的33%快速提升到了95%。

与金刚线革命息息相关的则是单晶硅革命。在2004年后全球光伏需求市场爆发后,多晶硅路线(硅片、电池、组件)一直是主流,而隆基则是转换效率更高、成本也更高的单晶硅的拥趸。2013年,隆基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企业,但实际上,一直到2016年,单晶硅片市占率都没法突破20%。不过,随着金刚线、设备、辅材等配套技术成本快速下降,再加上下游电池技术迭代带来的巨大需求,单晶硅在2019年实现了逆袭,市占率提升到65%,随后几年更是覆盖了接近95%的市场,成为绝对的主流,坚定走单晶路线的隆基和中环也“逆袭”了多晶龙头协鑫,成为了硅片“双寡头”,而这一格局也延续到了今天。

依靠这两场“革命”,隆基走到了光伏行业的C位,收获了诸多荣誉。时间跳转到2023年,隆基似乎有意再掀起一场“BC革命”。在这场革命中,隆基收获了什么,又能收获什么,也成了解读其财报的第二条线索。

去年9月5日,在隆基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钟宝申宣布公司未来产品都会走BC技术路线,并将BC电池定义为未来5-6年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当天,A股市场形成所谓“BC概念股”,隆基当天迎来了超过5%的大涨,该领域龙头爱旭股份(600732.SH)和制备环节的概念股帝尔激光(300776.SZ)等更是应声涨停,甚至其他电池、组件龙头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都不得不紧急回应投资者关切。不过,如果仅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这场“革命”仅持续了一天,其后多数概念股股价回调,而对于这一路线的争议则越来越大。坚定走TOPCon阵营的龙头晶科能源就表示,TOPCon在转换率上仍有较大进步空间,BC所谓的效率优势并不明显,性价比方面更是弱于前者,晶科CTO金浩直接表示“公司不会做BC”,在国内最早研究BC技术的天合光能也认为TOPCon才是主流。

从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2023年,隆基的西咸29GW、泰州4GW高效HPBC电池产能全部实现投产,但并未公布年内出货详细数据。不过,在业绩说明会上,隆基管理层披露,2024年一季度HPBC产品出货4.75GW,而且3、4月份的月均出货都达到了2GW,明显放量。

对比“唱对台戏”的TOPCon龙头晶科能源来看,该公司2023年N型TOPCon组件出货就已达到了48.41GW,占到其总出货量的62%,也因此在四季度N型大举攻占市场的过程中取得了优势。而今年一季度,晶科N型组件出货预计在15GW到16GW左右,二季度预期更是高达24GW至26GW,远超隆基。在各自披露的2024全年组件出货目标上,晶科是100-110GW,也高于隆基的90-100GW,不过,近期晶科山西基地遭遇大火,预计会对其产量、销售形成一定影响。

即使放眼未来,行业对BC的前景也称不上看好。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此前的预测,在2024-2030年的“N型替代”过程中,TOPCon路线会始终保持市占优势(从20%以上水平增长到40%以上水平),HJT次之,最终也将拿到超20%的市场,BC电池相对较少,在2030年之前都无法达到10%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伏电池技术路线发展趋势,资料来自CPIA、清华大学报告《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风光技术展望》

不过,从钟宝申的最新表态来看,隆基对行业趋势显然有不同观点,其All in BC的选择也仍未改变。据钟宝申判断,未来5年内,光伏电池绝大多数会是BC技术,公司也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BC电池产能扩大至100GW的水平。此外,钟宝申还将BC技术称为晶硅领域的最后一次迭代,并列举了其能最大限度利用入射光、转换效率极限高、衰减低、弱光发电性能突出、技术兼容性强等显著优势。根据财报,隆基于去年创造了27.09%的HBC转换效率世界纪录,钟宝申还确认了,公司将在5月7日对外发布HPBC二代产品,称该产品比同规格TOPCon组件功率高5%以上,且预计今年下半年就能实现量产。而值得注意的是,前两周网络即流传出名为Hi-MO 9的隆基组件新品截图,其中标识的最高转换效率达到了24.4%,比目前HPBC一代量产组件22.6%-23%到的转换率高至少1.4%,比晶科、晶澳等TOPCon龙头目前转换效率在22.27%到23.3%之间的旗舰组件产品也高出不少。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隆基能在短时间内将电池、组件效率提高到明显高于TOPCon的水平,那么事情或许会确如公司管理层所预测,TOPCon成为过渡产品,而BC则将“登堂入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传隆基HPBC组件新品规格书截图

不过,在光伏发展史上,无论是效率优势还是性价比优势,都不足以成为单一技术路线占据主流的原因,其中纠缠的商业、市场因素往往让前景难以预测。就目前来看,隆基在All in BC上收获了产能的快速增长、研发的世界记录和广受瞩目的新产品,但在市占率方面,仍被走TOPCon路线的企业压了一头。

笊篱内外

“看准了再下笊篱”,据说,这是钟宝申在隆基拓展组件业务时给出的指导原则,在隆基2014年收购乐叶并在5年间坐上全球出货“头把交椅”后,这句话也更为隆基人所津津乐道。

而在隆基从硅片供应商发展为垂直一体化龙头的过程中,其丢掉市场、客户、业务的经历也并不算少,这既体现出光伏行业快速发展、格局动荡的特点,也与隆基“不领先、不扩产”的战略规划和颇为谨慎的发展风格有关。不过,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隆基的长线布局、前瞻布局也被视为其穿越周期发展至今的关键能力之一。而在审慎与前瞻之间,“下笊篱”的时机与决断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隆基在N型上的犹豫、没能挤入新型储能(锂电路线)市场,被一些观察者视为“错失良机”,并导致其业绩抗压性暴露弱点。不过,2023年至今,除了BC,其实隆基还有几次关键的“下笊篱”决策值得关注。

首先是出海方面美国工厂的建设。境外业务一直是隆基的关键阵地,即使2023年在美国通关不畅,隆基的境外营收占总营收比重也仍有37.48%,而且,从毛利率来看,相较国内“卷”出的16.06%毛利率,境外除规模较小的中东北非地区外,普遍要高出4个百分点(美洲29.33%、亚太21.43%、欧洲20.74%)。而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光伏市场又因其居高不小的价格成为利润高地。在产品出口愈发受到限制之际,隆基于2023年3月宣布将与Invenergy合作,赴美国建设组件工厂。而根据年报披露的信息,这一建在俄亥俄州的5GW光伏组件厂,已在2024年一季度正式投产。隆基方面也表示,公司在美国市场出货能力将因此得到提升。对于出海和全球化,钟宝申也在致股东信中表示,新能源制造业无法靠单一地区市场取得成功,但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加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公司也在迅速转变,要尽快做到,在开展业务的一百多个国家,都被视为真正的全球化本地企业。钛媒体APP在此前有关光伏出海的文章、报告中也多次提到,美国上下游产能、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愈发严苛的贸易限制措施,让赴美建厂几乎成了未来继续参与该市场的唯一保险途径,而我国组件五巨头(隆基、晶科、天合、晶澳、阿特斯)目前也都在美国完成了本地产能布局,不过,各公司产能落地的实际效果,还要通过今后的表现去分析。此外,在业绩说明会上,钟宝申表示,今年6月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反规避关税的落地,会对公司在东南亚的产线形成一定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在新业务领域,虽然隆基未与阳光电源、晶科、天合等光伏龙头会师于电化学储能领域,但其在氢能方面的布局近来也有所收获。隆基于2021年3月注册成立隆基氢能公司,当年4月在无锡建厂,10月首台碱性电解槽下线;2022年,隆基花了很大力气在打造解决方案上,并中标了中国石化新星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这个标杆项目。2023年则被视为隆基氢能有所收获的一年,根据年报,隆基氢能营业额突破亿元,成为国内碱性电解槽中标规模最大的厂商;其氢能产品在国内示范项目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同时实现了海外订单突破,推出的单槽3000Nm³/h碱性电解槽也成为了为行业单槽规模最大产品。截至2023年底,隆基已建成 2.5GW 产能,位居行业首位。其实,在储能领域布局较广的阳光电源近年来也在为氢能业务提速,2023年其电解槽业务一直与隆基、派瑞氢能同台竞标,而且,该公司的氢能智能制造中心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届时产能或将突破3GW。不过,对于各家公司来说,氢能目前还是投入大、见效慢的业务,想真正带来利润方面的增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此外,隆基与昔日对手协鑫科技(03800.HK)签下的颗粒硅大单也值得注意。根据4月3日协鑫方面披露的采购合同,截至2026年年底,隆基及关联公司将向江苏中能及关联公司采购约42.5万吨多晶硅料(颗粒硅),其中,2024年、2025年、2026年采购量分别为12.5万吨、15万吨和15万吨(允许10%浮动),隆基将根据相应需求每月下达采购订单,订单价格将由买卖双方根据现行市价磋商。如果按当时的颗粒硅价格计算,这份合同价值超过200亿元。从2022年硅料供应方来看,隆基除了在与通威合作的四川永祥和云南通威(均为参股公司)处够得硅料外,其他交易也多是与大全能源(688303.SH)、新特能源(01799.HK)进行,2023年则未公布重大采购合同的供应商详情。而在颗粒硅大单披露后,中国青年报称隆基相关人士回应此前已有关于颗粒硅的相关采购,此次长单只是相对来说规模大一点。而目前,主流厂商中只有协鑫是颗粒硅的坚定支持者,更值得玩的是,协鑫颗粒硅在下游硅片领域最积极的采购者则是与隆基联手掀起单晶革命,逆袭协鑫的TCL中环。钛媒体APP也了解到,2023年初,市场就有隆基采购协鑫颗粒硅的消息传出。这次大单是否标识着隆基会逐渐加大颗粒硅布局,其与通威的互投合作走向何方,也在近期成为了业内热议的话题。

此外,在笊篱外可见的范围内,还有隆基对钙钛矿这一更前沿的光伏电池技术的研发。2023年,隆基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创造了33.9%的世界记录,并通过了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认证。在业绩说明会上,钟宝申表示,今后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迭代,将取决于钙钛矿叠层技术何时走向量产,而隆基的钙钛矿技术研发一直是以量产为最终目的的。此前,在2023年11月刊载于Natur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曾称隆基有超过100名员工正从事钙钛矿的研发,已抢占了优势,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拼技术并不明智。李振国此前也曾表示,不担心欧美通过技术实现“弯道超车”,隆基在下一代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等领域有充足的储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类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记录,图片来自NREL,标红处为隆基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的最新转换效率记录

穿越周期

除了失去的与得到的,对于头部企业,其长期规划也值得关注,这也是隆基财报的第三种打开方式,虽然在目前的语境下,上市公司这些“给自己打气”“向投资者喊话”的表态显得并不那么讨喜。

首先,在短期规划上,2024年隆基的硅片出货量目标是135GW,电池加组件出货量目标则是90-100GW。钛媒体APP通过讨论群组请教了一位业内人士,对方认为隆基在去年未能达标后,今年保留了余地,也没有刻意对标此前已公布年报的主要竞争对手TCL中环和晶科能源。

此外,隆基还在财报中表示,2024年将“刀刃向内,提升组织效能”,实现“BC新一代产品破茧而出”,“加快全球业务布局”,在“绿氢绿醇领域勇吃螃蟹”

而在未来三年内,隆基计划将单晶硅片年产能提升到200GW,其中“泰睿”硅片产能占比超80%;同时将BC电池年产能提高到100GW;单晶组件年产能提高到150GW。以现有产能来看,这一规划并不难达到,而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BC电池年产能如能破百,也将意味着其市场表现大幅进步,能与TOPCon“掰一掰手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隆基绿能官微

在经历股价巅峰后估值掉头向下的这两年,隆基很爱谈“长期主义”“第一性原理”“底层逻辑”“聚焦满足客户需求本质”等,李振国自己曾解释称,在押注金刚线、单晶硅、PERC电池等考量中,自己始终思考的是两个根本问题:光伏行业的本质是什么?未来的竞争格局会是怎样的?在光伏平价上网之前,第一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市场竞争来实现降本增效。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李振国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充分竞争”,也因此,只有建立起高端产能、了解客户需求、手握差异化产品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长期优势。

到了今天,这些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储能技术、成本对光伏的影响、愈发复杂的技术路线、全球光伏制造业竞争白热化的影响等等,但隆基仍以一贯风格给出了自己的应对之道。钟宝申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未来的策略首先是聚焦光伏核心技术,包括量产转换效率和可靠性的提升;二是针对客户的需求场景,精准去解决光伏用户的痛点。对于资本市场上的起伏,钟宝申则在致股东信中引用了本杰明·格雷汉姆“在短期,股票市场就是一台投票机;而在长期,它则是一台称重机”的语录,并表示隆基希望做被称重的公司,也必须能经受时间考验。在近期接受财新网采访时,李振国也再次重申,自己仍坚持“谨慎稳健”的风格,隆基不会去做赔钱、失血业务,从技术研发、产品质量等方面来看,隆基有足够的竞争力,会坚持等到熬过这一轮优胜劣汰的过程,等待行业形成新局面。

不过,抬眼望到的理想总是很丰满,脚下踩上去的现实之路却难免硌人。目前,光伏主材各环节的“降价潮”仍未落幕,3月下游装机也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同比下滑,欧美限制措施又有“变本加厉”之势,隆基一季度业绩的大幅回落也印证了行业当前的逆境。不过,当全行业将焦点放在价格上时,钟宝申在业绩说明会上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组件卖9毛还是一块,对行业需求都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更看重在产品上的优势”。或许,坚守“第一性原理”穿越了两轮大周期的经历让隆基有了如此底气,在财报中,隆基也自信表示“到2025年我们的全线产品将处于一个非常显著的领先地位”。而今年,则是包括李振国在内的一众业内大佬认定的“淘汰赛”“大洗牌”之年。2年的时间,只有尘埃落定之时,我们才能看到,隆基是否真如其所言成功穿越周期,构筑起显著优势。(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