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明月照关楼

©作者 詹建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渡口空旷的廊道空旷而寂静,月光静静地从繁密的树叶间洒落下来,斑斑驳驳的,走在月光里、不知不觉让人从心里升起了一层莫名的情绪。这样的月夜,就该约两三好友,喝上两三杯淡酒,让自己的心融化在月光中,浑身散发着幽幽的酒香。

在月光的映射下,城墙高大的身躯在黑魆魆的,明月悬挂在城墙之上,圆润、饱满、洁净,我又一次恨自己的词语太匮乏,只能用这几个干巴巴的词语。城墙向东,过了北赤路,就是小北门遗址,林深茂密,月光下的低矮的城墙安静而神秘,它像一个隐居的世外高人,冷冷的注视着天上的圆月,不亢不卑,既没有远愁,更没有近虑。

天空是如此的湛蓝,蓝的沁人心脾,一轮圆月悬挂在天空之上,周围的云淡淡的,夜幕笼罩下的黄河安静的像一个出生的婴儿,轻柔的月光给水面笼上了一层薄纱,此时的黄河是如此的温柔,是如此的恬静,真的让人怀疑,怀疑这就是李白笔下的不复返的黄河吗?

真的想来到黄河边,看一看,山随平野尽,月涌大江流的场面。想一想,涌动的黄河,随波逐流的圆月,真的令人沉醉其中,也令人遐思无限。

这样的月光是否曾照射过周武王伐纣时的猎猎大纛,那一定见证了新王朝建立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的盛况。不过,那时潼关还不叫潼关,而叫桃林。

这样的月光大概没有见证过泛舟之役的盛况,虽然秦国运粮的船只首尾相连,从秦国的都城雍排到了晋国的都城降,可那时的黄河和渭河河水湍急,不适合夜航。那时的潼关也不叫潼关,而称之为渭芮。但他一定见证了停泊在河岸边船工或悠长,或高亢的黄河老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光如水,岁月无痕。到了公元196年,饱经战乱之苦的汉献帝刘协终于有了安身之地,董卓、李傕、郭汜也给年轻的汉献帝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在长安和洛阳之间修一座关城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在麟址原的北端修建了潼关城。公元211年,曹操和马超、宇文泰与窦泰在这里展开了不一样的人生境遇。古关的月见证了一个个英雄从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也见证了一个个英雄在这里谢幕。

月缺月圆,黄河潮起潮落。潼关古城也从麟趾原迁到了禁谷口,最后落至于黄河边,从此,潼关古城和潼关古渡融为一体。关城巍峨,明月融融,伴着月光,人们迈着匆匆的脚步奔赴码头而来,月光落去,码头上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繁忙,千年古关演绎着一幕幕铁血传奇,千年古渡,流淌着文明的兴衰。

中国人喜欢月,在浩繁的中国诗歌史中,哪位诗人的诗歌中会没有几首描写月的诗句呢!且不说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诗人在月下写尽了世间的离愁,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永恒。更别说李白了,李白的死都和月联系在了一起,他面对水中的明月,一跃而下,和水中的月融为一体,因为有了明月,李白的死也是那么的浪漫。有时候我想,如果月光,没有酒,李白的诗还是李白的诗吗?

潼关处于长安和洛阳的中轴线上,想一想,一轮明月倾洒在古城楼上,脚下是幽幽的河水,在月下徜徉着神情肃穆的诗人,这样的月光把诗人的思绪拉到了千里之外,这样的情景怎么能不让人心生向往。可是,我翻遍了典籍只找到了唐末诗人韦庄的一首诗:梦中乘船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我不知道那片明月照亮了诗人的梦,还是诗人在如梦似幻的关城下徜徉。我分明感受到了河水如练,月光如水,踟蹰的诗人内心巨大的失落。

月还是那样的月,可是曾经高大的城楼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岁月无痕,黄河东去,曾经的战马嘶鸣的古战场早已消失,这样的月光见证了多少历史的变迁。

月光如水,静谧的古渡口如同蒙着薄纱的女郎,恬恬淡淡的,月光下留下了我长长身影。我突发奇想,若干年后,谁还能知道,在古渡口的长廊上,有一个疲惫的中年人在明月中散步。

作者简介詹建军,陕西潼关人,渭南市作协会员,现就职于潼关县教育局生产技能培训中心。写作十几年来,先后有多篇散文和诗歌在《西安晚报》《渭南日报》和微信平台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