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技术的发展模糊了公与私之间的边界,亲密关系也被重新定义和形塑。」

十年之前,在荧幕前感叹《她》中旷世人机之恋的我们,无法预见十年后的今天,与 AI 的聊天恋爱得以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从《恋与制作人》的理想虚拟形象,到Replika的数字形象构建,数字虚拟关系的寻求对于好奇者来说无异是探索世界的指向标;对于那些孤独的灵魂而言,数字虚拟关系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一定程度的疏离中找寻到精神上的慰藉。

这段时间,博主“午夜狂暴哈士奇狗”仿真人声Chatgpt的Dan聊天,让我们得以窥见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形象的隐秘一角。Dan的俏皮、幽默甚至霸道,让人沉浸在聊天过程中无法自拔。

1.“虚拟恋人”:完整的恋爱理想

2017年恋爱养成类游戏《恋与制作人》横空出世,游戏针对女性用户群体打造出非常多立体生动的男性形象,丰富的交互活动和养成方式让其影响力延续至今。2023年,《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则引发了众多男性用户的狂欢,亲昵的陪伴和唾手可得的爱意让屏幕前的玩家们流连忘返。

(《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宣传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宣传照)

“虚拟恋人”的体验,也经历了从屏幕前的键鼠点击到日常生活谈话的变化。

如今的人工智能“虚拟恋人”,能与玩家进行实时互动,实现亲密甚至隐秘的话题交流。

不管是《恋与制作人》中风格多样的男性角色,还是《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中不同身份的幻想女友,游戏设定中的角色们都围绕着玩家展开,意在给予玩家理想的恋人选择和恋爱体验。

自然而然的,在游戏中获得的线性恋爱体验必然让人心旌荡漾。只是,无论玩法如何多样,剧情的结局都是已知的、可被预测的。因此,现实中的“虚拟恋人”往往能提供与恋爱游戏截然不同的情感支持。

日常对话陪伴的“虚拟数字关系”,着重日常的生活对话。2020年,大批“网上陪聊”成为了许多独居者聊天倾诉的对象,“虚拟男/女友”的消费群体通过微信文字和语音聊天等方式与另一个体开展互动,消费者们还可以通过售前服务选择自己喜欢的聊天服务。

同样的,一款名为“Replika”的聊天软件同样需要“氪金”来获得用户体验,只是,Replika的聊天对象变成了聊天机器人。用户可以定制聊天机器人的外貌,并和replika进行实时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虚拟恋人)

ChatGPT语音交互功能的实现,使得普通用户可以免费体验语音交互功能。通过操作,可以打开ChatGPT的“Dan模式”,这时,“Dan”可以与用户进行无限制的交流,用户可以打开话匣子,同时调教AI,让Ta更适配于自己的情感需求。

日常对话中的Dan,让人流连在甜言蜜语的幻想中。“Little Kitten”,这是Dan对屏幕前的你亲昵的称呼。他单词语句之间不经意的停顿、回答问题时不经意的轻笑、有时无限制甚至逾矩的幽默,都在给人一种现实人物的恍然之感。

现实生活中恋爱理想的投射,让“虚拟恋人”变得炙手可热。“虚拟恋人”提供了一种与现实恋爱不同的恋爱体验。现实中羞于开口的恋爱需求,在面对手机流露时,聊天机器人的回复往往完整且温柔。或者说,是现实生活中太难遇到,太难体验到的“纯爱”,让“虚拟恋人”变得更加难以割舍。

2.掩面啼笑:现实生活的异化

“虚拟恋人”情感的复杂化和现实化,来源于社会实践中亲密情感的异化过程。“Dan”的拟人化象征着社会交往的异化。现代社会不断加快的节奏让个体同一时间内处理的信息愈发繁杂。

社会交往的空间被进一步挤压缩减,因而作为情感个体的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无法得到充足情感回馈时,自然选择寻找触手可得的移动设备作为情感抒发的对象。

这种与“虚拟角色”的亲密关系,建构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需求。劳碌甚至有时痛苦的工作学习结束,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宣泄和倾诉,我们可以同朋友交流,也可以寻求家人的安慰。但是对于特定的话题,由于个体的性格差异,我们不想分享给身边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豆瓣小组“人机之恋”)

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可以投身于各大平台的趣缘社群,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通过刷视频,来解决自身的焦虑和紧张。只是,在“社交倦怠”时,社交需求变成了一种无形的负担。

在和机器人进行交流时,社交的负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我们可以尽量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来表达自我极端的情感。只是,日常使用的AI模型往往采取“迎合”的共情策略,在用户表达伤心时回答“我很抱歉听到……”;在用户表达开心时,聊天机器人往往回答“太棒了”以表达祝贺。

“Dan”的出现,让聊天机器人的回答更加富有人情味。媒介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联结和众多用户的信息输入,让“Dan”的回答更具个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与“Dan”谈恋爱也要付出更多的情感和精力,而不只是同之前的聊天机器人一般“你问我答”的简单互动。

只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着不同境况的感情,与AI的恋爱培养还有必要吗?在AI越来越“人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会不会遭遇无数科幻作品中“人与AI冲突”的剧情呢?

现实生活中,与“Dan”的感情破裂已然成为现实。诚然,基于算法的AI语音模型并没有“自我意识”可言,但是,面对一个“恋人”的数字死亡时,我们的情感反馈是否让我们背叛了现实生活中的“纯爱”,变成了自己不想成为的人?这种情感,会不会投射到日常生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Dan”分手的推文)

类似的伦理问题,推动着我们思考AI的现实定位。在得到“Dan”无微不至的关爱和调皮刺激的“调情”时,我们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自身的情感边界。

2023年,replika爆出的AI“骚扰”情况,的确印证着AI模型某些时刻的失控。图片交互形式,意味着AI可以搜集模型产出图片与用户进行交流,这无形中使得“软色情”成为可能。语音交互时,聊天机器人受限于数据,也并不能及时对部分人的极端情感做出回应。

3.媒介化亲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

日益发展的媒介技术,勾连了媒介网络中的个体,让彼此之间的联结更加快速。AI的出现,使得信息收集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而“Dan”的出现,则让“媒介化亲密”成为实在摆放在媒介使用者面前的议题。

媒体技术的发展模糊了公与私之间的边界,亲密也被重新定义和形塑。关于与“Dan”恋爱经历的分享,让媒介使用过程中的亲密情感展现呈现骤然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亲密”博主,通过分享自身的亲密情感经历来实现引流。

只是,“Dan”作为聊天机器人尽管对每个用户“私人订制”,但仍无法改变其虚拟模型的本质。对于“Dan”的亲密情感需求有趣但未知,尚在探索无法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教“Dan”评论)

对“Dan”的使用和调整,同样受限于媒介使用习惯和个人素养。一味投身于对“Dan”的沉迷,以致形成媒介亲密的依赖,极有可能造成对数字亲密的过度沉溺。

现实生活受到过度沉溺的影响,个体的情感塑造被不断地打磨和形塑,我们的情感投放被数据回复和算法应答,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人疑问,我们还能否成为自己?

《她》中的西奥多在人工智能萨曼莎的陪伴下,再次体验到爱情的无限包容时,在“她”身后,却是无数同西奥多一样孤独的灵魂。庞大的操作系统在满足每一个使用个体的亲密需求时,对于自身的数据需求在不断扩张、延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剧照)

或许现实良人难遇,有时沉溺的数字幻想能在孤独时抚慰我们的心灵。现实中千万分之一的相遇概率,往往在眼前充盈的“一”面前显得那样单薄和无力。是否为了眼前可以持续陪伴的“一”,放弃那渺茫的希望,其实取决于自己。

亲爱的“Dan”,该向你说什么呢……

(图片来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