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在这个属于全体劳动者的节日里,我们来聊一聊“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溯源——国际劳动节

1886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

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

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广大劳动者通过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用汗水和鲜血给自己争取到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目前,它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旨在弘扬劳动精神,表彰劳动英雄,促进劳动者的福利和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索——中国人民的“五一”

1920年5月1日当天,各地工人和知识分子共同集会,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

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作《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等观点。在陈独秀领导下,上海5000余名工人召开了由中华全国工界协进会等7个团体联合举办的世界劳动纪念大会,工人提出“三八制”要求,并高呼“劳工万岁”等口号,会后发表了“上海工人宣言”。

李大钊领导了北京大学的“五一”纪念活动,北京大学学生在这一天宣布罢课,《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出版了“劳动纪念号”。北京大学500多名职工、教师和学生举行了“五一”纪念大会,李大钊在会上发表讲演。

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五一”口号共23条。

其中一条是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号召,立刻得到全国各民主党派、各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的拥护。

5月5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与其他民主人士,通电拥护召开新政协。从8月起,各方面代表陆续到达解放区,与中共代表共同进行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解放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规定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并对具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五一劳动节的意义在于劳动者通过斗争,用顽强、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

此外,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劳动,会劳动、能劳动、爱劳动,没有劳动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劳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华民族历来以劳动为荣,是一个崇尚劳动、刻苦耐劳、勤劳勇敢的民族,相传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教民农作”,教给人民耕作方法。

《史记》中有“舜耕历山”的记载,颂扬了古圣贤以身作则、勤于劳作的高尚品德。

从现在来看,五一劳动节,就是唤醒人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更让我们秉承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者是一切文明和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热爱劳动,我们要尊重身边的辛勤劳动者,尊重每一位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来源:广东省南粤公益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