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从军事角度讲,潼关丢失后长安肯定守不住,但如果将政治因素算进来,其实长安未必不能守,唐玄宗的怯懦才是长安沦丧的罪魁祸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初九,叛军占领潼关,长安门户大开。消息传来,京城一片惶恐,大批人群逃往南山以避祸。

帝国生死存亡之际,唐玄宗表现出了责任与担当,他振臂一呼:朕将御驾亲征,誓死保卫京城!

这一嗓子气吞山河的吼叫稳住了人心,臣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不愧是皇帝,他老人家都不怕死,咱哪能当缩头龟?于是大伙儿走夜路吹口哨,壮着胆儿过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月十二日一大早,大臣们跟往常一样来上朝,当他们走进大明宫时看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只见宫内乱成了一锅粥,宫女、太监、士兵呼喊奔走,有人哭有人叫,还有人大包小裹往外跑,还有人持刀四处抢掠,甚至连老百姓都牵着毛驴闯进来了。

走错地方啦?没错啊,是皇宫啊,咋比菜市场还乱呢?

再一问,大伙儿惊得魂飞魄散,原来,半夜时分皇帝跑路了,此时的皇宫成了无主的“废弃豪宅”。

我去,皇帝的套路够深呐,敢情老李给咱放了个烟幕弹,为自己逃跑创造条件啊!于是醒悟过来的大臣们扭头就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大唐帝国的首都就成了一座无人防守的空城,叛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城。那些没来得及跑的官员们争先恐后地涌向安禄山,纷纷跪拜迎接。

洛阳和长安的先后沦陷,标志着大唐帝国已经命悬一线,如果不是“马嵬驿之变”后唐肃宗夺得皇位,估计大唐就亡了。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待这段历史,假如唐玄宗不逃跑,而是死守长安,到底能不能守得住?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算一下军事帐,比较一下双方的兵力。

安史之乱爆发时,大唐各大藩镇的兵力接近50万,其中幽州、卢龙,以及部分河东军成了叛军,人数接近2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军队,包括禁军在内合计兵力约8万,明显处于“外重内轻”的状态。之所以形成这个尴尬的局面,跟府兵制的破产有关。

唐朝初年,兵源由折冲府提供,全国四百多个折冲府大多集中于关中、关东一带。士兵们训练在地方,定期“番上”,到长安或者边地执行服役任务。

随着供养府兵的土地资源枯竭,兵源没了,于是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各藩镇自行募兵,兵源就地取材,各藩镇的士兵大多出自于边镇。

边镇战事不断,因此军队的数量很庞大,而内地无战事,中央军逐渐沦为“保安”,数量也随之锐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可调动的兵力非常少,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如何拆补呢?一方面,他将关中的军队悉数发往潼关,同时征调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四大军镇的部分兵力,以及临时招募的士兵,凑成了一支三十万人的军队。

遗憾的是,由于唐玄宗胡乱指挥,非要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灵宝一战损失20万。叛军乘胜追击攻克潼关,剩余的十万人马也溃散了。

潼关丢失后,守卫长安的军队还有多少人呢?史书没交代,咱们可以推算一下。

由于之前唐玄宗已经将能调动的人马全都发往潼关了,估计他身边仅剩少量禁军,人数应该不会超过一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其它史料推测。

当初杨国忠担心哥舒翰对自己不利,便向唐玄宗建议另外训练一支队伍,这表明京城的兵力已经非常空虚。

唐玄宗同意了,于是杨国忠招募精兵三千,用于宿卫皇宫,又另外招募了一万人,屯驻于霸上,以防止哥舒翰偷袭长安。

从这个细节来看,三千人对于皇宫宿卫就已经是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屯兵霸上也实在抽调不出来士兵,只能临时招募,可见长安的兵力仅够维持治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玄宗逃离长安时,随行的禁军只有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