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沂源县南麻街道高堂峪村村景。 受访者供图

山峦叠嶂,溪河交错,绿树成荫,山花烂漫……春日时节,驱车行驶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的山水间,眼前仿佛有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徐徐展开。沿着水泥路驶进南麻街道高堂峪村,只见村里的房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漫步在村中,抬头可见青山,低头是洁净的村道,各家房前屋后装点着花卉绿植,村庄散发出宁静安逸的气息。

遇见村民曹守英时,她正准备回家做饭。在明亮干净的厨房里,她一边洗菜一边说起村里的变化:“以前大家洗菜、洗衣的污水随处乱排,到处都是脏污,现在污水顺着管道排出去后,有装置可以处理。要我说,这生活环境也不比城里的差嘛!”

在沂源县的村村落落,许多村民都像曹守英一样,感慨他们所在的村庄越来越美了,生活越来越好了。而这正是沂源县近年来统筹“点、线、面”三个维度,从细处着手,分类梯次推进,促进农村人居环境从“一村美”向“沿线美”“连片美”“全域美”深度转变取得的成效。

瞄准一个点,打好“清底子”

沂源县是山东省内平均海拔最高的县。作为山区县,这里的许多村落藏在山里,坐拥优越的自然风光。但多年来,村民们也面对着生活上的不便。

南麻街道齐家屋村就坐落在半山腰上。“你看,我家的地基就是从石头上凿出来的。”村民齐茂祥指着自家院落说。

“以前,垃圾没地放,自己扔下山太费劲。家里的垃圾、杂物就堆在门口,夏天一股味,很不卫生。”随后,他指着门口的垃圾桶满意的说,“现在垃圾都扔进垃圾桶,村里保洁员来收,家门口干净多了。”

近年来,沂源县围绕“三清一改”,打好“清底子”“清零销号”“再清底子”等组合拳,清理村内垃圾。并对清理后的裸露土地和“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见缝插绿、抢占阵地,全县村庄整治率达到100%。

而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裸露土地,正是通过在“点”上力求彻底,沂源县打好了“清底子”,有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向美而变。

整治一条线,建成微景观

晚饭过后,沂源县鲁村镇和源村村民唐光会习惯绕着村里的人工湖散一圈步。“这是我最大的乐趣。”他细数村庄里的美景,从清澈的溪水、生机盎然的绿化景观到喷泉、廊亭、小游园,笑着感慨,“别人都说我是个乐天派,那还不是因为我每天都生活在‘大花园’里吗?”

在燕崖镇,村民们也为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满足。这里的水泥路面干净平整、房前屋后有绿树花卉装点,每个村还有自己的景观墙。村民们说,村里的微景观都是村内的瓦工、石匠自发上阵,大家义务出工、就地取材、自己设计,因为凝聚了每个人的汗水,所以大家都很珍惜。

据了解,聚焦沿河、沿主干线重点区域,近年来,沂源县深化“双沿打造”行动,199个沿线村连点成线,实现路域、河域、镇域、村域“四域”同治,15公里沂河沿岸全线贯通,创成省级美丽河湖98条,建成各类小微景观、卡口花场等1.1万余处,做到“无处不景观、无处不绿化”。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南麻街道贾家庄村村民贾德江说:“我们村从环境整治行动以来,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提高,村民吃完晚饭后都到广场上跳跳舞、唱唱歌、下下棋,精神面貌更好了。”

塑造一片景,绘就“乡村美”

沂河南岸,悦庄镇下龙巷村三面环水,被沂河源湿地公园所环抱。村庄内,一户户颇具建筑美学风格的民居引入注目。

村民任明善已经80多岁了。他见证了村庄这些年的每一点转变,最让他感到幸福的是,不仅村庄环境越来越好了,还有村民生活品质的改善。“我们村水泥路、自来水、污水处理都实现了户户通。村里建成民生综合体后,大伙儿在这里不仅能吃饭、洗澡、看病,还有演出看。”他说。

以环境美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多措并举培育人文美、业态美、民生美,这是沂源县近年来的努力方向。据了解,该县以“乡村美学教育”为契机,以家庭、小巷为切入点,创新“美学+”模式,打造“一院一品、一户一景”精品庭院2400户、标兵户2.5万户,美学小巷39处,“美在家庭”示范村196个,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由村庄向庭院、由厅堂向角落步步深入,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的连锁效应。

其中,通过精品旅游模式塑造高标准旅游业态,燕崖镇桑家峪村从一个无人问津的“落后村”华丽转身为远近闻名的“小江南”旅游度假区;通过村干部带领村民凿石修路、种花画墙,打造“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目的地,燕崖镇计宝峪村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的“空壳村”变成了以原生态自然风格、非遗小院为特色的“网红打卡地”;按照挖掘文化、生态特色的建设思路,南鲁山镇北流水村在村内铺设了2100米石板道路,发展起大榛子经济林,让村民们经营的农家乐越来越红火。

北流水村村民刘永花说:“我家庭院虽不大,但干净整洁,四季有花,充满农家特色;我们村也不大,是个小山村,但一条石板路、一盘老碾总能唤起人的乡愁。这几年,越来越多游客来到我们村游玩,这就是青山绿水、美丽乡村的魅力,我们会一直守护这份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