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断层最厉害的三个时期,那就是秦朝末年、明朝的永乐时期、清朝的康乾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越来越规范化,但文化衰落的速度也就越快,那么规范化明明是件好事,为什么会促进文化的衰落呢?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为什么文化越规范,就越是衰落的原因。永乐大典等一大批典籍的问世究竟意味着什么,对华夏又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就是文物在规范化的过程中大量被毁坏,我们要知道这些文物都是流传了上千年的。而且每个家族都对其无比尊重,在代代的传承中,他们都有一套保护这些文化典籍的手法,因此不管王朝如何变迁,这些古籍总能保存下来。在这些人眼中,这就是家族精神的传承,也是家族凝聚力的所在。而古代君王为了拿到这些东西,对这些家族威逼利诱,在造成家族衰落的同时,也会导致民心的丧失。

而且这些文物一来数量庞大,二来这些大臣也只是会背圣贤之道,它们哪懂这些典籍还需要维护呢?结果就是大量的书籍因为保护不当毁灭,因此不少书籍也就毁于这些所谓的规范化里面了。而从先秦以来,真正的原创典籍基本失传了,留下来的也就是后来人编纂的时候盗版书籍而已,而很多书籍收到编纂人悟性和理解的偏差,其实已经出现了南辕北辙的情况,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规范化,那么这些典籍大概率会流传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规范化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吗?其实不然,它们更多是为了思想控制,统治者会删处书里面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话语。然后对原文断章取义,这不就是典型的自我阉割吗?如果我们熟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秦汉甚至隋唐时期人的状态、精神、气节和现在都是不一样的。甚至连后来的文化传承也缺失了,比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种先秦文化出自于他人之口,而我们除了打砸就是抵制,一派粗鄙之风不是很悲哀吗?

而且即使在文化的保护中,也会有大量的典籍被掉包、比如明清太监就大肆从宫里面拿着东西出去卖,流落在商人手里还能保护一下。如果流落在这些权贵手里,大概率就是被毁灭的下场。而这种内部的监守自盗才是最可怕的,其实很好理解,君王只是为了文化专制,这些文化的存与灭和它们有什么利益关系呢?但对于民众来说,这却是思想启迪的源泉,没有了思想启迪必然越来越极端、瑕疵,麻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就是文化规范的结果就是毁灭,尤其是一个王朝灭亡的时候,有几个像崇祯一样无私的君主把把典籍收藏好,然后去媒山自尽呢?大部分的君王以典籍为自己殉葬,最常见的就是抱着这些自焚而死。比如后唐末帝李从珂就是抱着传国玉玺自焚而死,还有像西楚霸王项羽一样付之一炬,或者像八国联军侵华一样烧杀抢掠,最终所谓的规范化只是加速了这些文化典籍的灭亡速度。

而最常见的就是这些君王死后用这些给自己陪葬,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在陪葬的过程中丢失的。而一些盗墓贼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导致了大量典籍被破坏。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金缕玉衣,就是因被盗墓贼抽掉金丝线而毁灭的,而这些当然不能怪这些迫于生计盗墓的盗墓贼,只能怪君主的愚昧。自己用最完美的手法让自己死后不得安宁,甚至是爆尸街头,滑稽至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我们的文物之所以流失国外,这些帝王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这种弄巧成拙的规范化,哪会有那么多文化毁灭和被掉包,哪会有那么多好东西被付之一炬,哪会有那么多好东西流浪世界呢?其实在我看来,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就是一个笑柄,一个被阉割、修改、杜攥、粉饰的阿谀奉承皇帝的拍马屁书籍,我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先秦甚至汉唐文化的流失已经是不可弥补的事实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重蹈覆辙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