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汉彬:电机及电子工程学士,法律硕士及数据科学博士。具政府执业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MRICS)及中国国际调解仲裁院国际商事调解员专业资格。2015年获颁授世界广府人十大杰出青年,2020年获颁授国家科技奖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现任澳门科学馆馆长,澳门理工大学校董会成员,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理事长,工作横跨科研、科普及科创领域。

三月春暖花开,万物生机勃勃,澳门这座小城更加富有魅力和活力了,娱乐活动五彩缤纷,游客络绎不绝,一派祥和热闹。来到澳门,大家常常会想起大三巴、妈阁庙,其实还有一处打卡圣地--澳门科学馆,它是澳门目前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澳门的旅游地标之一。

本期的人物访谈,我们对话澳门科学馆邵汉彬馆长,请他对澳门科学馆作全方位介绍,并分享他的科技工作感悟等。邵馆长从事大型场馆设施规划管理及科技教育领域超过20年,经验丰富,曾任澳门奥林匹克游泳馆馆长及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澳门蛋)馆长。现担任的国际及地区组织职务包括: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澳门地区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科技交流合作委员会委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副理事长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门地标性建筑的旅游名片

邵馆长文质彬彬,风趣健谈。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笑言:“我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并且是有幸见证了回归的这一代人。澳门回归以后,‘一国两制,澳人治澳’,澳门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回归之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澳门科技发展迅速,包括科学馆的建成。澳门科学馆以推动本澳青少年科普教育、作为地标性建筑配合澳门旅游发展、作爲地区性科普教育及会展平台及推动高新科技及科学传播为宗旨,这也是我们的‘四大使命’。澳门科学馆于2022年3月及5月,先后获中国科协列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及‘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目前全国拥有这两个牌匾的科学馆只有三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澳门科普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工作的支持及肯定,我们亦要承担相应的使命和担当。同年12月底,获批加入了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更有利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发展”。

科学馆现已成为澳门的一座地标建筑,由世界级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谈及科学馆的建筑及其设计风格,邵馆长言语中充满了欣赏之意,他说:“贯彻了贝先生一贯几何设计的风格,每一个几何图形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解释。科学馆门外的那棵‘心形树’,其实它本来是个圆球体,但后来自然而然生成了心形,而且这棵树的生命力极强,经历台风‘天鸽、山竹’仍然屹立不倒”。“心形树”使充满科技感的科学馆增添了美好浪漫气息,成为了情侣及新婚夫妇拍照的热门景点之一。

澳门科学馆不止建筑别具特色,而且早在2016年还荣获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澳门)协会颁授“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这是中国绿色建筑设计认证的最高级别。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更喜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颁授“绿色、低碳”科普教育基地牌匾,该项殊荣肯定了澳门科学馆在推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断优化场馆设施并增加新鲜元素

澳门科学馆作爲澳门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一向是居民及旅客的参观热点。展览中心内14个展厅连中庭的总面积约5,800平方米。13个长期展厅主题包括天文科学、儿童乐园、儿童科学、航海科学、生物多样性、智能科技、声学、物理力学、中国科学家精神、可持续发展厅、数据科学和电学及电磁学厅。其余一个为适时更换的专题展览厅。展览以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并重的互动展品为主,让参观者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享受探索科学的乐趣。

科学馆注重不断优化场馆设施并增加新鲜的元素。据邵馆长介绍,2023年更新了“观星者”、“生物多样性”、“智能科技”、“中国科学家精神”、“可持续发展”、“数据科学——网络安全”六个主题常设展厅。举办了多个特备展览,以不同的主题切入公衆对科学的兴趣,如推动科学家精神传承的《繁星追梦——科学家精神主题展》、涵盖国家航天及船舶领域成就的《逐梦苍穹 探索深海——中国航天航海科技荟澳》科普展览等。

“中国科学家精神”是新展厅之一,通过展示中国科学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道路上的百年奋斗历程,集中展现孕育于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之中的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伟大科学家精神。展厅内有“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介绍,如钱学森、朱光亚等科学家。邵馆长表示,科学馆去年与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合作举办了52场“齐来认识中国科学家精神短讲”活动,透过学校组织的中、小学生参与,推广科学家精神,提高澳门学生对科学的热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今社会青少年常常成为了‘追星一族’,我们需要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对科技的热爱,懂得尊重科技工作者,他们付出的努力和价值值得全社会尊重。科学家精神不只是指科学家,是指参与社会进步的所有人。尊重科技工作者,还包括支持自己的孩子报读理工科。目前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在澳门就业范围还较窄,但家长们应该放眼大湾区,放眼世界。此外,文科或理科学生都需要进行科普教育,尤其是生活中的科普教育”。

开展多维度科普公众教育活动

谈及馆校合作计划,邵馆长称,科学馆致力发挥其在科学与科技教育中的角色,通过恒常的科普教育活动,深化教师的科技水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推动高新科技和科学的传播,现已成为澳门学校科普教育的重要校外教室。科学馆通过馆校合作和客制化的科学课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识,特别支援了资源较为缺乏和有意推动STEAM科学教育的学校,2023年已举办了1689次活动,约69000学生人次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其实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科技文化,探索未知,探索太空,也是文化,而且要传承这种文化”。澳门科学馆于2022年加入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2023年9月,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颁授“澳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室”,同月,亦获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航空航天科技工作委员会及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中心联合授牌为“北斗卫星系统科普国际实验室”,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普实验课程,是唯一一间取得在澳门地区开展此课程的独家授权机构。邵馆长形容能获得此授牌,意义重大,期望利用北斗技术融入到其他的学科上,激发科创思维,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为配合澳门特区政府“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政策,支持高新科技关键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科学馆、高等学校以及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源,以支持青年学生的升学和多元发展,科学馆与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银河娱乐集团共同推出了“青年科技村”科创人才培养计划。邵馆长坦言:“这是为在科技领域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培训,及早培养科技领域人才,联动高校和科技企业共同培养,为澳门储备科技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馆是澳门最大的科普教育平台,对学生和市民进行不同层面的科普教育。对于如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邵馆长如是说:“我总结为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全民科普教育,首先从认知科学开始,然后是运用科学思维去解决问题的深度,最后是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当今社会缺乏工匠精神,需要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将科创、科普和科研有机融合”。

邵馆长指出,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其中提到:2025年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因此全民科普教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为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思维,科学馆积极开展多维度的科普公众教育活动,深化科学馆作为公众科普教育平台的使命,推动高新科技及科学传播,如举办科普剧场、亲子活动、讲座、工作坊、演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进一步谈到:“近年来电信诈骗已经成为最常见的诈骗手法之一,不少人因此蒙受巨大损失。科学馆去年新增了‘数据科学-网络安全’展厅,透过直接、生动的方式,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认知和识别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此外,我们开展的研学游活动,也是在助力这个指标的提升,为全民科普教育作出澳门贡献”。

展望未来,邵汉彬馆长满怀热爱和信心,他说:“我们将继续做好科学素养提升的工作,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更多新鲜有趣的科学体验,擦亮‘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张名片,为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作出澳门贡献。配合学校教育及澳门科技产业发展所需,共同推动科学教育向更优质、更创新、更多维、更融合的方向发展,使科学馆成为理工科和未来科创人才培育的摇篮,培养出更多对科学有热情的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