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最终选择站在了未完工的富康大厦的楼台边缘,从苗彻和陶无忌在楼下看到他的身影开始,直到赵辉坐上了警车离开,全程14分钟。

赵辉在众人的纷纷劝言之下,没有一句台词,一语未说,却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人在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的纠结,对人生的遗憾,留恋和解脱的复杂心理。

这14分钟的无言戏,是赵辉整个辉煌人生的谢幕。

选择在富康大厦结束自己的一生,是因为富康大厦的位置,是李莹从小生长的地方,也是赵辉最自豪的一个项目。

李莹,是赵辉这辈子都没有过得去的坎 ,也是最爱的人,而周琳只能是皮相的替代,灵魂从来无法融入赵辉的心。

经历过沧桑岁月之后,才明白, 这个世界永远没有非黑即白,这一点,最后升为正科级的陶无忌,会在他跌跌撞撞的人生中,慢慢明白这一点。

在劝说赵辉放弃轻生时,苗彻想用友情唤回赵辉的留恋,愣头青的陶无忌,则选择用激将发,数落了一通赵辉的缺点来唤醒他反击的斗志。

陶无忌从来不了解赵辉,他也只是一个刚刚步入社会只知横冲直撞的毛头小子,眼里只有黑白。

陶无忌这个人设,对于大众评价来说,是不讨喜的。可人们为什么会对塑造的正义满满的这个角色感到厌恶呢?

归纳起来,大家的看法无非是两点:双标、小人。

赵辉说,他手里有一封对陶无忌的举报信,里面有八条,每一条都可以开除他,却没有告知观众,这封举报信究竟是谁写的?

这八条里,就有陶无忌对程家元身份的隐瞒,私下关系获取了鸿恩银行的信息。

如果在职场上遇到像陶无忌这样的人,应该不是一件好事,聪明的人,也应该会远离。

陶无忌本身形象是刚正、不畏困难的,但赵辉最后在办公室里对陶无忌说的那一番话,其实已经点明了,陶无忌为何不受欢迎的原因。

赵辉最终选择将自己的举报材料全部交给陶无忌,让他立功,帮他上位,剧里的赵辉留了最后一封信给陶无忌,说是欣赏他的为人,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等等。

如果再从人性最真实的角度分析的话,我想赵辉内心的真正想法是:你陶无忌这么是非分明,大义灭亲,我就想看看你坐到高位后,又会怎么权衡和选择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是不是一辈子都能做到这么非黑即白?数年后,当自己也身陷难境时,回头想起我赵辉的所作所为,一定会有一番慷慨和重新评判的,就像当年赵辉对于他的恩师戴其业的看法是一样的。

人未亲临,身处旁观,风凉话和轻松话都会说,但人一旦身处局中,才知人生有多难,选择有多难,举步维艰,举棋难定!

陶无忌声嘶力竭地一通吼,其实对于心如死灰的赵辉来说,是一点都不起作用的。你陶无忌的看法有那么重要吗?未经事,说出来的话,毫无分量,自以为是罢了。

只有赵辉今生最牵挂的人,他的女儿赵蕊,才是真正能触动他的人。

所以,赵辉在面对自己14分钟的生死纠结时,所有人的话都听进去了,但也都是耳旁风,但那他在想什么呢?

前半生,就像快进的电影一样,黑白交叉,阳光与泥潭同在。

谁的人生又不是这样的呢?

像陶无忌这种未经世事的“正义勇士”,就目前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说,话说出口真的很轻松。

陶无忌,让人联想到了另一部剧《岁月》里的梁致远,从学校刚出来事事追求公平正义,到后来被雪藏,再到最后活明白了,懂得人生的灰色艺术之后才步入了人生的巅峰,那以后的陶无忌,又会活成什么样子呢?

赵辉在深度思考又思维空白的这14分钟里,天是蓝的,云是雪白的,天空很干净很漂亮。

赵蕊和她的画,突然出现在赵辉对面的大屏幕上,带着血的翅膀,却依然张开,为女儿挡风遮雨。

这一幕幕,都在向观众们展示着一位身居高位者,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面对缝缝补补的一生,走到如今的局面,是憾?是悔?是恨?还是愧?

赵辉的这14分钟,从靠在柱子上,到坐到楼台的边缘,再站到离开消防铺设的充气垫的另一处,一直都是不声不响,看着蓝天,最后看到赵蕊的画面,最后双脚退到了楼台之下,坐上了警车被带离开。

赵辉面对昔日的同窗,最看重的徒弟,最爱的女儿,和爱过的女人,至始至终都没有发出一个声音,却又满眼满心都是他们。

在警车远去时,赵辉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哭得声嘶力竭的女儿。

他再也无牵无挂。

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狱中八年,只剩心海苍凉。

如果再来一次,赵辉会坚守初心至终吗?现在的陶无忌又会活成赵辉吗?

只是,当初和陶无忌一样的赵辉,还是活成了他的恩师,崇拜又畏惧的戴其业的样子。

最后无声又复杂的14分钟,是戴其业,是赵辉,或许也是陶无忌的人生。自己的人生,真的能全程由自己掌舵把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