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粉丝把余秀华,比作当年初出茅庐的郭德纲。因为风格与传统相声差距很大,当初老郭没少被喷,而到了现在,所有人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郭德纲确实让已经没落多年的传统相声,被很多年轻人接受并喜欢。至于,它是雅还是俗,或许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秀华的成名,和郭德纲其实很像。她挑战了一些东西,也给了当代诗坛一些新东西,虽然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她让现代诗被很多年轻人关注。或许有一天,她会暗淡下去,但她确实在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余秀华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确实很能写。先不说质量如何,只说出诗的速度和数量,确实是令多数诗人望尘莫及的。本期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她在这个冬日里,在深圳面朝大海时,即兴写的一首浪漫之作。全诗通篇浪漫唯美、如梦如幻,收获了不少网友的点赞。特别是结尾的点睛之笔,不少网友评:最后一句绝了。让我们来读一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诗可分为5小节,每一节都是两行,结构上是比较有意思的。第一节,一开篇就十分惊艳了。两个“一次”对两个“一百次”,显然不只是为了读起来的朗朗上口,而是为了强调月亮的无奈和做梦者的坚持,让它更有感染力。

月亮是夜色中充满力量的存在,可是它也对这破碎而又不受控的浪花无可奈何,在浪花里,它无法形成一个完整地、扣合的月形。但痴情人的梦不同,它一次又一次在海里逐浪,任浪花再强大也无法把它们淹没。月亮为实、梦境为虚,虚实间有有力的对比,很感染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节,诗人笔锋一转,“我梦了一百次的海,你怎能还我以水”,一个无奈的问句,令人心疼。无限的痴情,换来的是只是一次次平淡的水花,带走的也只是一层层的沙。很显然,这种感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诗人把“海”当成了心中的那个人,海浪淘沙的自然现象,被她赋予了情感意义。现代诗的朦胧之美,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三、四两节,则是很自然地对大海诉说。在这两节,诗人引入陪我一起看海的“你”,以及“沙漠”这两个意象,诗的主旨渐渐明朗起来。她一笔道出“比海更宽广的沉默”,至此我们才明白,之所以说大海只还她以水,正是因为对方的沉默不语。各种意象在这两节交织在一起,几句话就塑造出难以解开的矛盾和冲突。语言上是克制的,但情感上是奔涌的,这是这两句诗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的落笔“我庆幸还有那么多人熙来攘往,他们走向我却并不迎合我”,之所以不少网友认为写得够绝,一方面是因为语言上确实很有张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在诗境上做了两个很高明的升华。

第一个升华,她把眼前的大海,升华成了城市里的人海,这两者有很大的共通性;另一个升华,是把对某一个“你”的爱,升华成了对人群里的“他们”的爱。这两个升华,让整首诗的格调立马就上去了。一首本来带着阴郁的情诗,也就变成了一首有哲思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这首诗,第一节抒写对爱的执着,中间3节是执着遇冷后的无奈,最后一节完成情感上的解脱,一气呵成。这条主线,全部都由“大海”这一意象贯穿着,没有一句、没有一个意象是多余的乱入,非常高明。

对于余秀华的诗,笔者一直有一个感触:它既能满足“外行看热闹”的要求,又能满足“内行看门道”的口味。也就是说,一些仅仅是喜欢字句表面、并不太懂诗境的文艺青年,能在她的诗中看到一两个能触动内心的句子;而一些会去思考诗境的高手,也能看出她的作品其实是经过了精心的打磨的,并非只是网上口水化的优美句子。这两点都能做到,实属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不否认,余秀华的个性上有不太讨人喜欢的一面。但对于她的诗,个人还是比较服气的。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如何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