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海湾的各个领域

有一群勤劳的人们

他们用所学技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勤恳工作

生产产品、筑起高楼

美化城市、送来美味

他们各个“有一手”

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齿轮”

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

也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动最光荣

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入驻企业

生产经理杨华南

走进位于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的祥冠光电有限公司,在6000多平方的百万级无尘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24小时不停运转,上百种型号、颜色的LED发光珠带从这里走向各地、装到产品上,为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送上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司生产经理杨华南正是这110多条生产线上的“大管家”。芯片点晶、焊线、压膜、切割、分光、产品试验……各个环节的质量把控、上百种产品类型对接不同客户,他都熟稔于心,对生产全过程的把控做到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013年入职祥冠,杨华南从事LED产品生产已有十一年。“刚开始公司只有三条半自动化的产线,LED产品主要应用于一般家用电子产品。”杨华南回忆。随着行业竞争加大,他也一直在持续学习新设备、新技能,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调试、开发新产品,做好智能终端、车载等高端客户的LED定制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生产经理,除了跟设备、产品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和人打交道。办事稳妥效率高、服务客户态度好、值得信任……提起杨华南,祥冠公司的总经理张国祥便赞不绝口。

“这十多年和公司一起成长,和大家一起努力,每天都觉得很踏实。能按时交付订单、让客户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杨华南表示,今年1月跟着公司搬到滨海湾新区后,产线增加了、环境优化了,大家的干劲也更足了,希望能争取到更多的新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建八局滨海湾未来学校项目

技术工程师林志鸿

在滨海湾未来学校建设现场,各区域装修施工如火如荼;走进项目部,技术工程师林志鸿正与分包施工人员核对涂料、安装操作的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现场工程师把控的是项目进度条,那么技术工程师则是项目质量的“标尺”,既要负责设计文件、施工方案编制,还要把“按图施工”贯彻到现场的每一处施工。

“我们每天也得巡场,工期紧的时候也得在现场待上三个多小时。除了解决现场施工的技术问题,还要找出施工与图纸不符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图纸文件、整改施工。”林志鸿表示,学校建设受到各方重视和关注,项目上下在质量把关上不敢有一丝马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的电脑里,一个个表格文档详细记录了开建以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问题、整改情况,小到两三厘米的砌筑差距、栏杆间距,细化到每一块砖、每一个钢材铝板。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日常工作虽然很琐碎,但对于林志鸿来说,尽己所能助力项目从图纸上的线条数字,变成现场高品质呈现,就是自身价值感、成就感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林志鸿还要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科技成果梳理和鉴定报送。目前,学校项目已获得了两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目前正在进行《智慧校园建造综合关键技术》成果申报。

随着项目朝着完工的节点加快迈进,各分部工程专项验收和竣工验收也已前置开展。林志鸿在兼顾现场装修施工技术把关的同时,也在协助收集整理各项过程资料,确保项目如期交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滨海湾新区海上环卫工四人组

都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美容师”。如果来到滨海湾,你会发现“城市美容师”里还细分出了一个特别的工种——“海上清道夫”。他们涨潮而出、与海相伴,悉心打理海洋“门面”,给市民游客一片碧海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前看准涨潮时间,梁志荣和搭档朱小青出船了。近段时间暴雨频发,随河漂流到海面上的垃圾给海上环卫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他们稳稳站定在小艇两头、手持捞网,一伸一收之间打捞起一网一网的垃圾。不出半个小时,粗杆残枝、塑胶等各类垃圾便装满了四五个麻袋。在距离他们不远处,另一组海上环卫——王良福和陈凤娇也趁着涨潮抓紧打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年在海上作业,海上环卫工眼尖心细,感知到水位下降后大家都默契地往回驶去。不出船的时候,他们便前往苗涌、沙涌、塞古涌等内河岸边继续清洁水面。

从渔民转行到海上环卫,少了些漂泊,也多了份责任。从2019年至今,几位“海上清道夫”在一线见证了滨海湾从滩涂荒地变身为近悦远来的滨海新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边刚开发的时候,海上脏得很、河水也很臭,我们有八个人打捞海面垃圾,每只小艇一天要用七八箱汽油。”陈凤娇表示,现在每天只用一两箱汽油,海水肉眼可见地变干净了,也明显感受到城市建设越来越完善。他们说,能给大家带来整洁干净的海面景观,一份简单的工作也为城市做出了小小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湾渔港集鲜坊海鲜餐厅厨师

论会吃,还得属广东人。在东莞,要想吃到最新鲜地道的海鲜,必定是要来到沙角半岛的新湾渔港。生生不息的渔家文化孕育了海鲜市场、海鲜大排档美食街。在这里,海鲜从海里捕捞上来到进入后厨再到餐桌上,只需几个小时,厨师们用一双巧手,给人们带来舌尖上的美好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映枝的集鲜坊是一家经营仅三年的海鲜餐厅,却以地道的口味、丰富烹饪样式和舒适开阔的环境积累了许多“回头客”。“平时晚上包厢几乎都会坐满,节假日都要约定才有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10月,王祖蓝回到家乡东莞录制节目,也来集鲜坊打卡了。“我们厨师做的一道特色海鲜——黄皮头煎蛋,他一吃就赞不绝口,很鲜甜。”陈映枝回忆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店里的主厨莫师傅是广西人,十多年前就来到广东跟着师傅学粤菜,对各类海鲜做法了如指掌。在海鲜加工店,客人基本上是带着海鲜来点餐现做,上菜速度要快。“客人多的时候,从下午到晚上没得停,很能锻炼手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菜是莫师傅谋生的看家本事,他也有自己的追求,不仅要手快更要“到味”。平日里,他还会经常和同行交流海鲜的经验做法,蒸、焗、炒、煎不在话下,不断精进技艺。看到客人吃得开心、夸奖美食,莫师傅心里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吴碧彤郭文君

[设计]孙沛川

[图片]滨海湾宣

[作者]吴碧彤;孙沛川;郭文君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