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章节请点下面阅读:

《战辽东》的主题是写明末辽东的战事,大约为3天更新一次。整体字在15到20万字之间。

山海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海关

战辽东(13):三方布置策

01

只用了仅仅10天时间,就占领沈阳和辽阳,对于后金来讲,这是一个空前的胜利。在占领辽阳的第二天,努尔哈赤即召开诸贝勒开会决定迁都辽阳。如此快速地做了如此重大的决定,说明努尔哈赤心中早就做好了此打算。而努尔哈赤又命李永芳等人对辽东地区的兵员、城堡、百姓、工匠等一一进行盘点,这是在摸整个辽东的底,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准备。

可以说,此时的努尔哈赤不仅军事实力强大,在占据辽东之后,已经完全掌握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

明朝镇守辽东的巡抚王之浩说:

辽……中国得之,则足以制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国。故其离合实关乎中国之盛衰。 《全辽志·序》

而此时的明朝已经乱作一团,首先要做的就是接收难民,仅仅是从海上逃亡登州的将官就多达594名,金、复、海、盖等地逃往而去的竟然多达34200多名,根据朝鲜的记载,逃入朝鲜的辽民多达10万,而从陆地逃往辽西广宁等地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而此时的朝廷人心惶惶,努尔哈赤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占据辽东,明朝仅剩辽西之地,而且随时还有可能面临努尔哈赤的下一轮进攻。朝廷首先要做的是解决辽东经略的人选问题,对此,内阁次辅刘一燝建议再次起用熊廷弼:

庙谟之胜,只在用舍得人。即如熊廷弼守辽一年,奴酋未得大志,不知何故,首倡驱除。 《明熹宗实录》卷8

附和刘一燝提议的官员很多,一则是熊廷弼有两次守辽经历,熟悉辽事,而且在他主政辽东时期,辽东没有大败的经历;二则是此时辽东局势已极为严峻,官员大多视辽东为火坑,不愿意去此地任职,现在有熊廷弼可以去,何乐不为;三是,朝廷也确实派不出什么能人了,一众六部的高官们,也都束手无策。

天启帝此时若有所悟,发现原来问题出在这里,立即派人去请熊廷弼。诏书写得也颇有激将的味道:

兵部右侍郎熊廷弼功著存辽,朕已洞鉴,朝议佥同,特兹起用。方今奴酋荐食狂逞,忠臣义士岂无枕戈击楫之思? 《明熹宗实录》卷8

对于天启帝的命令,熊廷弼第一反应是拒绝,毕竟当初是受了委屈而辞职的。朝廷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很快就将曾经弹劾熊廷弼的几位言官冯三元、张修德、魏应嘉全部降职三级。至于当初反对熊廷弼最厉害的姚宗文,则直接除名。

熊廷弼这才到职,见了天启帝,熊廷弼还为言官们说了好话,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熊廷弼要如何守住广宁。辽东的三座雄镇开原、辽阳、广宁,现在已失其二,如果广宁在丢失,那就意味着整个辽东尽失。

朝廷对于熊廷弼寄予了厚望,天启帝甚至赐给他大红麒麟一品官服,须知即便是正一品的文官也仅为仙鹤,只有公、候一级别才是大红麒麟一品官服。

02

熊廷弼也不辱使命,很快就拿出了战略方案——三方布置策:

一、经营辽西的核心广宁城,重点设防;

二、在天津、登州、莱州设置水师,从海上攻击辽南,牵制后金;

三、在山海关设置重兵。

此方案还提出要得到朝鲜的援助,从侧后方威胁后金。

这个方案一出,立即得到了天启帝和内阁大臣们的一致认可。实际上,他们不认可也不行,因为他们根本拿不出更好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熊廷弼驻守山海关,辽东巡抚王化贞驻守广宁。

整个方案有两个进攻点,广宁为主战场,重点防御,登莱为后勤基地,并由登莱向金州、复州所在的辽东半岛进行进攻。不能不说熊廷弼有先见之明,后来的毛文龙算是基本完成了他这一设想。但熊廷弼想要让朝鲜参与到对抗后金中来,基本是不可能的,朝鲜没有这个实力,也不敢与后金硬碰硬。

三方布置策的方案不错,那实施起来需要多少钱,多少兵呢?史书记载了10个字:议兵三十万,议饷千余万。在熊廷弼的计划里需要用兵30万,仅仅是广宁地区就要布置大军12万。如此庞大的数字之下,天启帝动用各方资源,倾全国之力满足熊廷弼的要求。天启帝拿出数百万两帑币,并加派地亩银,再将两浙、两淮的岁入交由熊廷弼处理。在兵力方面,明朝实行全国总动员,每省出大约5000人,陆续发往辽西,加上从沈阳、辽阳溃败的士兵,再加上原有驻军,三方布置策所需的30万兵力,虽然无法满足,但辽东的兵力已经得到大大加强。同时,天启帝任命王在晋为工、兵、户三部总理,全力调配军饷和器械。史书记载天启帝付出了海量的资源:极天下之力,以充辽饷。

熊廷弼去辽东之日,天启帝选5000名京营兵、6000匹马,护送他赴辽东就任。不过,熊廷弼并没有按原来的方案驻守山海关,而是忧心忡忡地来到前线的广宁。而广宁的王化贞却与熊廷弼在作战方案上产生了分歧。

想要守广宁,就必须要守住三岔河,不让后金军过河,王化贞和熊廷弼都能看到这一点,王化贞就建议沿河驻重兵。熊廷弼立即表示反对,因为三岔河的确重要,但冬天河水一结冰怎么守?后金的战斗力摆在那里的,根本守不住,所以熊廷弼的意见是不守三岔河。

而另外双方对攻守的问题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熊廷弼的方案强调防守,而王化贞的则主张进攻。

两人曾有一段对话。

熊廷弼:“现在守城都很困难,如何去进攻?”

王化贞:“正因为守不住,所以应当进攻,以战为守。”

熊廷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请先考虑粮草问题。”

王化贞:“我打过河去,海州(后金军的粮食基地)的粮食就都是我的了。”

熊廷弼:“那如果打过河,还要考虑过河之后如何防御,如何支援。”

王化贞:“我在后金有内线,会帮助我们。”

王化贞和熊廷弼的战略出现了严重分歧,按常理王化贞应受熊廷弼的节制,那为何他敢与熊廷弼硬碰硬呢?原来,这个王化贞是首辅叶向高的学生,此时的兵部尚书张鹤鸣也竭力支持他,为何如此?道理很简单,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的确很有道理,但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这个饼摊得太大了,兵员、饷银都要求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无论对于兵部还是户部,还是对整个大明王朝来说,都是一个巨大且难以承受的负担。

我们看到,无论是萨尔浒,还是后面的松锦,还是在陕西孙传庭,明廷无一不是在催促前线的主帅赶紧与敌人决战,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明朝的财政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负担。所以,无论熊廷弼的策略再高明,也比不过王化贞的主动出击。

而就在熊廷弼和王化贞互相争执不下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改变这两人之间的平衡,并让朝廷的信心为之一振,让很多大臣转而支持王化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