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曾轰动一时的“神童”张炘炀。

5年半上完“小初高”课程,10岁迈入大学校门,别的青少年高考时,他已经是名博士了。

按理说,张炘炀的人生应当光彩夺目、格外照人。

可后来有新闻爆出他的处境十分“凄惨”,父母按期给他打钱,他还多有埋怨,这是怎么回事?

神童张炘炀到底有着怎样曲折的故事?他是不是人们口中的当代方仲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叛逆的“神童”

神童张炘炀的故事,要从1995年说起。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人,在张炘炀很小的时候就对他寄以厚望,为他起了“炘炀”这么个火气旺盛的名字。

然而也正是这份“期望”,为后续的一系列“悲剧“埋下了伏笔。

说普通,张炘炀的家庭其实也不普通,父亲张会祥是70年代的大学生,还曾考入人大商学院MBA班。

虽然因为学费高昂没能去上,可是他的能力和眼界是摆在这里的,他深刻知晓知识改变命运,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天资聪慧,父母又耐心教育,张炘炀两三岁时就展现了不俗之处,认识了超过1000个汉字。

父母觉得这孩子以后会大有作为,于是频繁帮他跳级,总共只用了5年半就走完了别人“12年苦读之路”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张炘炀年仅10岁就成了“全国年龄最小大学生”,自然也要付出代价。

他童年时期生活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除了父母和学习几乎就没有别的了,父母的爱就像“藤蔓”,将他层层包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例来说,张炘炀小时候爱看古典名著,父母觉得读这种课外书没有用处,于是偷偷把课外书给藏了起来,张炘炀找不到书自然就没法再看了。

没有粗暴的打骂,也没有温柔的劝说,张炘炀的父母就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将他与同龄人的世界隔绝开来。

年纪幼小的张炘炀说不出来有什么不妥,只能被动地接受,直到长大后他回顾那段时光时才恍然:

“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这样修出来的花经不住风雨的洗礼……”

然而,出版书籍向全国人民介绍自己“教育之道”的张会祥,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以自己的想法安排儿子的未来,先让儿子“快人一步”进入大学,紧接着又陪读,让儿子继续在北京读起了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在此期间,昔日的神童变得“叛逆”了起来——

他被网络“迷花了眼”,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宿,把陪读的父亲气得不轻。

有次父亲怒其不争,赌气徒步50多公里走回了老家,结果张炘炀还浑不在意,说父亲这是在“惩罚自己”。

张炘炀的叛逆还在继续,他要求独立,要一个人住;

读博期间更是威胁父母,声称父母如果不在首都给他买套房子,那么他就不再读下去了……

昔日的神童,俨然变成了一只趴在父母身上吸血的“吸血虫”,于是一时间过往的赞扬都变成了批判。

那么,张炘炀为何会变得如此“偏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 来自神童的“辩白”

2013年读博期间,张炘炀曾接受过记者的采访。

当时的他似乎还和10岁的自己一样,骄傲昂扬,身上有着一股睥睨天下的姿态,诚如他过去所说:

“我最佩服我自己,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比其他人都棒!”

然而,16岁的张炘炀和10岁的他似乎又有些不一样了。

他能说出“父母将梦想强加在了我的身上”,也能说出“没有工作、北京户口就没有谈恋爱的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确“成熟”了许多。

不过这种成熟似乎并不是自然成熟,而更像是少年被催熟后产生的偏执姿态,实际上也是如此,要不然他也不会威胁父母:

“你们不给我在首都安家,我就不读博了!”

研究生期间的张炘炀,由于年纪太小,再加上一路图“快”,基础打得不够扎实,所以学习起来本就比较吃力;

沉迷网络后,他的成绩就更差了,甚至出现过挂科以及临近毕业无法交出论文的窘境,他还一度想过自杀。

不过张炘炀最终还是选择了“补救”,他废寝忘食地读书,终于在期限前交上了硕士论文。

而且由于的确有天分,最终得到了读博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由衷为儿子高兴,觉得他又“闯过了一道难关”,只有张炘炀并不这么想。

“读博有什么用?无非是为父母弥补他们的遗憾罢了,我读了博士后出来还是没地方住,这学我不上了,除非在北京给我全款买套房!”

父母拗不过张炘炀,最终在北京租了一套房,骗张炘炀说是买的,张炘炀才继续上学。

可谎言又能持续多久呢?张炘炀很快发现自己受到了欺骗,他与父母之间的隔阂更深了。

“他们为了自己没实现的梦想来逼迫我,一心想让我留在北京,那么他们就该给我买房,对我的生活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炘炀振振有词,甚至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被父母毁掉的,因为父母不止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让他与“更好的未来”失之交臂。

第一次是在10岁高考那年,张炘炀虽然考上了大学,可是只有五百多分,如果让他复读一年,大概率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可是父母拒绝让他复读;
第二件事是留学,张炘炀曾经想去德国留学,可是父母以距离太远不便照顾为由把他拦了下来,这成为张炘炀心中抹不去的遗憾;
第三次就是“北京买房”了,实际上当年买房是很划算的,后来北京房价涨了10倍不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想到父母在这件事上欺骗自己,张炘炀就颇有怨念,觉得父母欠了自己一套房,欠了自己1000多万!

对此我们只能说,错误的教育方式酿成了苦果,这个苦果也只能由张炘炀的父母自己品尝了。

张炘炀的父母也曾感到后悔,觉得把孩子培养得太“自我”了,可是这时候后悔还有什么用呢?只能继续尽力“帮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当“神童”长大后

当张炘炀再度回到公众视野,已经是近10年后的事情了,这时候的他已经博士毕业,踏上社会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据他自己说,他曾在某校当过一段时间外聘教师,后来辞了职,与朋友一起“创业”。

有人觉得他的处境凄惨,张炘炀自己倒不以为然。

“这样没什么不好的,最起码不用看人脸色,而且想要财富自由,靠给别人打工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的……”

且不说张炘炀说得有没有道理,出来打拼的他距离“财富自由”明显还有相当距离。

他都快30岁了,卡里却只有几千块钱,这还是父母“定期援助”的结果,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神童、博士竟然过成了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张炘炀对自己的现状较为满意,现在也不想在北京买房了,觉得“无业无房无贷一身轻也不错”

可是还是有不少人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毕竟他曾是轰动全国的神童,如今“泯然众人”,多少有些伤仲永的意味。

伤仲永》主要讲述了江西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小时候很有名气,可是后来却没有将这份天资利用起来,反而成了父亲搏名赚钱的工具,最终沦落为普通人的故事。

张炘炀和方仲永的确有相似之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张炘炀10岁高考后父亲不让他复读,反而把他送入大学,自己借机出书,这又何尝不是在“搏名赚钱”?

不过张炘炀毕竟读到博士,不像方仲永一样变为普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之相比,出生于湖南华容县的魏永康就没这么“幸运”了。

他和张炘炀非常相似,也是两岁识千字,十来岁就考入了大学。

魏永康17岁的时候,甚至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得到了硕博连读的机会!

然而,魏永康的“传奇”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由于生活自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无法独自应对校园生活与学习,他最终在读大学期间遭到劝退,连研究生学位都没能拿到。

回想起儿子的经历,魏永康的母亲无比懊恼,她意识倒是自己在生活中的包办,以及教育理念的错误,最终酿成了孩子的悲剧。

可还是那句话,这时候再来懊恼悔恨又有什么用呢?最多也只能拿来警示后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够了,其他都可以后天弥补”

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揠苗助长是绝对不会有好结果的。

就连中科大少年班的负责人都说,“不提倡学生年纪越小越好”,有些家长难道还不明白吗?

重视孩子教育的态度固然值得称道,可是如果“太过火”只会制造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关于神童的思考与启迪

很多人不明白,“少年天才”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中科大少年班不是专门收年纪小、有天赋的学生吗,为什么说“不提倡年龄越小越好”?

这个故事还要从20世纪70年代说起,当时诺奖得主李政道如此建议道:

“应当像艺术、体育那样,从小培养科研人才,因为很多有成绩的理论物理学家,大多在20岁左右已经做出成绩了。”

李政道说得不无道理,他本人就是个例子,早年他取得了不少科研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也才31岁而已。

于是在70年代末期,一群15岁左右的“天才少年”被聚集到一起,这就是“中科大少年班”的由来。

此后几十年,中科大一直在探索“少年班模式”,“少年班”也从原先的一个班,变成了以此为命名的一个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传统的少年天才外,少年班还招收了不少应届尖子生以及非应届但年龄较大的学生。

这三个类型学生的招收比例,大致为1:2:3。

由此可见,“不提倡学生年纪越小越好”不只是说说而已,中科大也确实是这么做的,那为何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中科大少年班想要培养出来的不是“神童式的人物”,而是踏踏实实为国家做贡献的少年英才。

这些人的目标是在未来一二十年充当各行业支柱,引领各行业发展的,这可不是光会“读书”就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魏永康、张炘炀这样的例子,其实这些年来不在少数,错误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酿成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

他们的确是有天分的,可是这种天分没有得到正确的使用,最终自然很难开花结果。

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以“神童”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

以张炘炀为例,从他的表述来看,他想复读、想出国被阻止,想买房被欺骗,他的人生被父母“毁掉”了,所以他用摆烂和要钱来报复父母。

可站在张炘炀父母的角度看,事情又是另一个样子了,十来岁的孩子要父母给他在首都弄套房,这又谈何容易?

当年北京房价虽没有如今这么高,可整体来看,买房也不是容易之事。

“买房”还只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张炘炀的父母很难认识到自己教育理念的错漏与缺失。

以至于后来认识到了,在孩子快30岁时他们还在一路“弥补”,这样的结果属实令人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根结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是关键。

“神童”固然会引起人们的遐想,可是并不值得吹捧,更不应该成为孩子们身上的枷锁。

父母教育孩子也应当注意松弛有度,不能过度控制,要让他们成长为独立健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别让孩子只会学习知识,应当让他们成为有多方面兴趣和愿望的人。”

这句话颇有道理,也希望大家能从张炘炀等“神童”的故事中得到启迪,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不要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媒体评神童张炘炀,是爹坑了儿子》 钱江晚报

《16岁博士逼父母全款买房,称没户口没房无权恋爱》 人民网

《神童张炘炀现状惹热议,人生是行路不是模板》 九派新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