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谈论抗日战争的初期,经常会听到有人提到第29军,特别是它在卢沟桥事件中的角色。有意思的是,这支部队的规模之大(人数多达10万),使得一些网友和历史爱好者更倾向于称它为“第29路军”。确实,按照当时的军事编制,一个普通军的人数通常不会达到这么多,所以把它叫做路军似乎在逻辑上更站得住脚。
在那个时候,路军这种编制确实存在,它通常比一个普通的军要大一些,包括更多的兵力和设备。而且,从一些老照片上的标识看,“第二十九路军”的字样确实出现过,这也让人们对它是否是路军有了更多的推测。
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传说复杂。根据官方的历史记录和文献,这支部队被正式称为“陆军第二十九军”,而非“二十九路军”。实际上,所谓的路军在当时的体制中是有严格限制的,最高编号只到第27路军。第27路军是从原17路军中分化出来的,由冯钦哉领导。而第29军的领导人宋哲元被官方文件记载为军长,而非路军中的总指挥,这也间接反映了第29军的真实编制。
所以,虽然人们基于部队的规模和某些照片上的文字有时会误称第29军为路军,但从官方的角度和严格的历史记录来看,它仍然是“军”级别的编制。
02
第29军的历史,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老黄历,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要追溯起来,得从1930年的中原大战说起。那时候,一帮西北军的败家子战败后,没地方去,只好往晋南一带躲躲。那个时候,北方的大佬张学良正当红,这帮人最初就被塞进了东北边防军第3军,但这不过是临时的安排。
原本南京的计划是把这些西北军的残部整编成一个军,也就是两个师八个团,人数保留2万。听着挺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就复杂了,因为当时在晋南的这帮人多达五万多,单是师的番号都有十多个。你说这样的缩编,多少人得下岗,多少人得失业,谁能干脆利落地接受?
于是,宋哲元这老狐狸就让萧振瀛去和张学良谈谈,看能不能摆平。张学良那边给的回复挺有意思,基本意思就是“你宋哲元先临时管着,我张学良不管,对外也不宣布”。这不就给了宋哲元大把的空间自由发挥么?
到了1931年,这支队伍正式被编成第29军,但这时候的编制早就不是最初计划的那样了。实际上,他们有了两个师十二个团,还不包括三个特务团和两个教导团,比原计划多了不少兵力。而且后来,第29军还搞到了暂编第2师的番号,这样一来,第29军实际上拥有了三个师的番号。主力部队是冯治安的37师和张自忠的38师,暂编第2师则是刘汝明系统的部队。
就这样,第29军不仅保住了一批西北军的精锐,更因为种种现实的因素,虽然名义上听南京的,实际上却有着很强的独立性,自己搞一套行事方式。
03
第29军这帮人,从一开始就没走过平常路。在那个乱哄哄的年代,这帮人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粮饷短缺、装备破旧的情况下还能硬是撑着。讲真,有段时间他们驻在山西,军装都破得能看见天日,白天都不好意思出门行军,想想都觉得有点惨。
再说装备,除了几门老掉牙的大炮和一些旧枪,真没啥可拿得出手的。那会儿全国的军队番号乱得很,四川还冒出一个同名的第29军,搞得大家都分不清谁是谁。等到1935年,那边的第29军才改成第41军,这番号的事情才算有了点头绪。
但别看第29军条件苦,他们还是有机会展示过一番实力。1933年的长城抗战,尤其是在喜峰口、罗文峪的时候,他们跟日军硬碰硬,表现得非常出色。特别是那次,他们不仅组织了配备手枪和冲锋枪的特种部队,还搞了个带大刀的突击队,对日军进行了生猛的突袭,直接在敌人心里种下了恐惧。
这事一出,全国各地的人都听说了29军的大刀队,纷纷开始捐赠大刀。实际上,用大刀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缺乏更好的装备,比如火炮、迫击炮、机枪这些硬件。好在,随着长城抗战的结束,第29军不仅守住了察哈尔这块关键地带,还从东北军和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那里获得了不少武器装备,借此机会对部队进行了扩编。
04
到了1935年,第29军的兵力已经胀到5万多人,规模可不小。除了原来的第37师、38师之外,暂编的第2师也升格为正规的第143师,还新搞了个第132师。这一下子,力量大增,察哈尔那小地方显然撑不住这么大的部队,发展空间也有限。
但随着平津形势的一波三折,第29军抓住了个好时机,赶在东北军和中央军撤离后迅速进驻平津,一下子就成了平津冀察地区的大佬。平津冀这地方人口多,经济也发达,解决了第29军一直以来的军费和兵源问题。更妙的是,大沽造船厂生产的轻机枪也都落到了第29军的手里。
第29军不光能从国外大量订购武器,驻地周围的资源也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武器补给。因为地理位置关键,南京那边还额外批了不少武器给他们,甚至连日伪军的武器都被他们扣押了一部分。
到了1937年,第29军已经是个庞然大物,各种编制也是一清二楚。比如第37师就包括第109旅、第110旅、第111旅和独立第25旅,每个旅都有两个团,总共8个战斗团。不只这些,第37师还有个师属特务团,里面什么都有,手枪营、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机关枪营和重迫击炮连。第38师的情况也差不多,下辖第112旅、第113旅、第114旅和独立第26旅,也是每个旅两个团,共8个战斗团;特务团的配置也和第37师一样。
05
到了1937年前夕,第29军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整个军队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装备精良,配置得非常全面。
具体来看,第132师和第143师这两个师的配置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第132师下辖第1旅、第2旅,还有独立第27旅和独立第28旅,每个旅都有两个团,加起来是8个战斗团。他们还有师属特务团,包括手枪营、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机关枪营和重迫击炮连。
第143师的结构基本相同,也是下辖四个旅,包括第1旅、第2旅、独立第29旅和独立第31旅,同样也是8个战斗团。特务团的配置也差不多,只不过炮兵营比第132师的要大一些,有4个连。在火炮上,这师的火力也是相当可观,配备了8门75毫米野炮、4门77毫米野炮、8门75毫米山炮、7门150毫米重迫击炮和6门20毫米机关炮,火力装备比很多师都要强。
至于骑兵部队,第29军的骑兵第9师和骑兵第13旅也不是吃素的,每个旅都有3个骑兵团,每个团4连制。这不仅仅是数字游戏,实际战斗力非常强。
第29军还有两个独立旅,分别是独立第39旅和独立第40旅,它们各自包括2个步兵团和1个特务团。这些特务团不是普通部队,装备有手枪连、骑兵连、炮兵连、工兵连等,全方位的支援能力。
特务旅作为直辖部队,不仅负责警卫军部的战斗任务,还包含技术兵种。这样一来,第29军无论是在火力支援、快速机动还是技术操作方面,都能应对各种战斗需求。
06
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那会儿,第29军变成了一个有着10万大军的庞大军事集团。这支军队从一开始的普通军队建制,经过多年的成长和抓住了不少发展机遇,规模和实力都发展得异常迅速。
具体来说,第29军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有了18个步兵旅、3个骑兵旅、1个特务旅和5个特务团。按照当时国军普遍的二旅四团制来看,这些步兵旅足以编成9个完整的步兵师。这种规模,在当时的国军中可谓是罕见的。
除此之外,第29军还包括教导团、军训团和各种保安队,比如冀北保安队、天津保安队、察哈尔保安队等,这些都是其他部队所不具备的特色单位。第29军不仅在数量上异常庞大,它的多样化编制和自备的后勤保障系统,也使得它在华北地区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
宋哲元的坚强领导是第29军能成为地方上的实力派的重要因素。他的领导不仅使得第29军在军事上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也让他在政治上拥有了较大的话语权。
历史上的种种因素导致日军在平津有过驻军,长城抗战后,日军的势力还扩展到了冀东,连接了平津地区。这使得第29军处于对日抗战的最前线,直面日军的威胁,处在了风口浪尖上。
07
当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打响的时候,第29军原本在北平附近的日军面前稍显迟疑,没能及时作出准确的战略判断,这导致他们在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后陷入了被动防守的窘境。到了7月底,随着平津的失陷,第29军不得不选择向南撤退。
撤退并不意味着结束,反而成为了一个新的开始。不久之后,第29军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升级与重组,被升格为第1集团军。在这次重组中,原来的第37师、第38师和第143师分别扩编为第77军、第59军和第68军,而原来的骑兵第9师也被扩编为骑兵第3军。这次重组使部队的实力与编制终于达到了匹配,每个新的部队都有了足够的力量继续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作用。
这三个新军的编号——59、68、77,都巧妙地含有“七七重叠之意”,象征着抗战开始的“七七事变”。这不仅是个巧合,更是一种象征,提醒人们那段艰苦的历史时刻。这三个新军在后续的抗日战争中始终活跃在前线,表现出色。
需要注意的是,战争期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第29军”番号,但这支新的第29军和原来的部队在组成和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原来的第29军部队已经转变成了上述的三个新军。因此,在谈论第29军时,我们需要清楚地区分这两个不同阶段的部队。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军队的适应,也显示了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持续演变和增强,展现了在困境中的坚韧和适应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