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晚,历时90年的河南大学大礼堂发生大火,一夜之间成为废墟。

火情得到控制后,大礼堂上拉上“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很板正的十六个大字。

河南大学也在“情况通报”中致歉称,“我们无比痛心、自责,向全体师生、校友以及关心学校的社会各界表示深深歉意”。

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卢克平更在微信朋友圈悲痛发声:“今夜痛哭,用泪水扑灭火焰。今夜无眠,心再也无处安放。今夜校殇,猗欤吾校永无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种很有“形式感”的哀悼方式,让很多河大校友无法接受,对于他们来说,大礼堂是给他们留下无数青春美好回忆的地方,有的同学在毕业前还在大礼堂展示过自己的舞蹈,总之,大礼堂就是他们的一部分青春。

倒是消防救援支队的判断十分准确,“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一建筑房顶着火,无人员被困”。从事务性的工作来看,大礼堂就是“一建筑”,尽管里面埋藏了很多文物,但是归根结底,它还是“一建筑”。

因为只有当成“一建筑”,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校方和大礼堂的修缮单位,会轻率的让大礼堂起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夜校殇,猗欤吾校永无疆”在“一建筑”面前,显得有点情感泛滥了。

河南大学大礼堂真正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绝非“今夜校殇,猗欤吾校永无疆”这样的话来轻松带过,我也很怀疑,这位书记之前曾经有几次认真学习过大礼堂里面的东西。既然是事务性的工作,真还不如“一建筑”来的实在。

大礼堂当然是重要的,除了里面重要的文化信息之外,河南大学大礼堂在民国期间曾经是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比如这里出过建筑大师杨廷宝,后来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又回了国,大礼堂也出国留美的水利专家许心武。

河南大学大礼堂的建筑风格,特色在于中西融合,大礼堂既有挺拔的爱奥尼巨柱,又有中式建筑中宏伟的重檐歇山屋顶,是近代中西合璧式高校建筑中的典范。强调,“以西洋为身、以中华为顶”。

大礼堂让我们看到了河南,中原一带,以及中国,无比开放的一面,我们很鼓励并培养自己的本土人才,去留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我想,这些人才是大礼堂真正活着的灵魂。

我个人比较抵触“文以载道”的传统,所以我很少看纸质书,对于我来说,书籍就是信息,我得到了这些信息,心灵为之一颤,那就够了,除非是没有电子版的很重要的书籍,我才会去找纸质书。

“文以载道”对我来说,更具威胁性的地方在于,只要掩饰你的文就能伤害你的道,因此你的道也就不可能被看见。

那些文物,当然重要。但是与大礼堂相比,人能弘道更为重要。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里,一群囚犯听到《费加罗的婚礼》,他们所有的DNA都动了,这就是文化基因被唤醒的神妙时刻。

河南大礼堂,也会有这样的时刻,如果它的文化基因足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