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小麦归仓了,麦秸也垛了起来。

1997年6月28日下午,牛志远老汉特意上街割了2斤肉,交待老伴晚饭做丰盛些,可此时屋里的气氛,依然有些沉寂。

看到家人都沉默不语,老汉在这沉重的气氛中,只能静静地吞吐着手中的烟。袅袅的烟气,缠绕着昏黄的灯光,更加看不清在座的人们的面容。

一个女生终于忍不住开了腔:“铸个铜像,那得需要多少钱啊?”

说话的正是老汉的二儿媳,她对公公今天的提议满是不解,不仅仅是她,全家都对这个事情表示疑惑。

老汉听到二儿媳的话后,微顿,然后猛地用力吸了口烟,说道:“全身像,大约两三万吧。”

此话一出,全家都猛地一惊,两三万是个怎样的天文数字,这是要把家里都“搜刮干净”啊!

此时的沉默,无疑是最有效的反对,全家再次陷入寂静。老汉面对这个场景,也是丝毫不退让。不管怎么样,他就是要给刘少奇铸铜像,这事必须办成,谁反对都没用。

那么,这个老汉为何如此固执地要为刘少奇铸铜像?他与刘少奇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少奇

多年前的“救赎”

六十年代河南的大饥荒,造成了约300万人的死亡,1200万人的千里逃荒。跟着父母在大食堂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牛志远,经常饿得发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大饥荒

快要饿死的时候,是刘少奇与中央的决策让大家有了希望,牛志远家种上了红薯。红薯丰收,填饱了一大家子的肚子,一家人因此保住了性命。所以牛志远一家,打心眼里感谢刘少奇和中央的。

解决了温饱问题,牛志远决定学一门手艺傍身。想来想去,他决定重新捡起祖传的铜铸手艺,但仅凭儿时的记忆学习手艺是远远不够的,他多方奔走,跟着地有经验的老师傅认真学习。总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学会了铜铸,可他又担心自己能力有限,没法做出好的铜像,于是便把技术交给了四个儿子。

大儿子,做不出精细活,算不上是做铜像的一把好手,于是主动承担起用泥塑浇出分解蜡像的任务。二儿子牛永军一点就通,对铜铸很有天赋,铜像最重要的部分——设计和泥塑就交给了二儿子。三儿子和四儿子则是负责将蜡像用石英粉混合石膏,造出分解模型。模型出来后,父子五人分别制作铜像的不同部位。最后,合力焊接铜像。

牛志远一家成为附近为数不多的“铜铸师父”,平日里为村民铸观音、铸菩萨,也时常为那些死去的人铸半身铜像。渐渐地也积攒了些家底,这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

生活过的越红火,牛志远对刘少奇同志的感激就越强烈,牛志远一直想要做点什么报答他。于是,用自家手艺为刘少奇铸铜像的想法,便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少奇与群众在一起

家庭会议

饭桌上的人格外齐,牛志远当着一大家子的人,说出了压抑许久的想法。

果不其然,当听到要拿出两三万元铸个全身像,一家子都陷入了沉默。

老伴虽知道原由,也表示支持,但是听到需要这么多钱,也是一惊,询问道:“他爹,咱有那么多钱吗?”

牛志远说:“我算过了,咱家总共有两万,再借点儿,就够了。”

三儿子更是将不乐意直接表现了出来,说道:“爹,为啥要给他铸像,不亲不邻的。”

牛志远知道,不仅老三不乐意,在座的都是不大乐意的。他向儿子和儿媳解释道:“大饥荒,你爷爷奶奶、你爹和叔叔快要饿死的时候,是刘少奇和政府才让我们逃了个活命。

牛志远的声音渐渐哽咽起来。一个大汉子,竟这样当着众人的面,落了泪。

大家伙听到这番话,看到父亲低头掩泪的模样,颇为羞愧。

随后,牛志远擦了擦脸上的泪,扬声说道:“人要有良心才是人呢!为刘少奇铸铜像是我多年来的心愿,你们要是不同意,我自己铸!现在谁同意谁举手,谁不同意就不举手。”

话毕,牛志远率先举起了手。随后老大儿子牛占峰也举起手,在一旁乘凉的老母亲也颤颤巍巍举手。一园子的人,都坚决地举起了手。就连两个不满6岁的孩子,也举手支持爷爷。

家人的支持,牛志远感到欣慰。随后,牛老汉解散了家庭会议,留下四个儿子商量铸铜像的具体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艰巨的任务

铸铜像的第一步就是塑出泥形,二儿子为此犯了难。平日里多是为父老乡亲铸观音啊、菩萨啊,最多是为去世的人铸半身像,而父亲决心要为刘少奇同志铸全身像。这全身像,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仅要考虑铜像的面部表情,更要考虑铜像整体的形态,最重要的是要与真人容貌、风采一致。

二儿子心里止不住的犯嘀咕:以我们的水平能铸出这样的铜像吗?这泥形我能塑好吗?

然而,更让二儿子发愁的是,眼前挂在墙上的刘少奇的半身像。是的,这是全家唯一一副有关刘少奇的画像。于是,牛永军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仔细地揣摩着画像,可整整两天过去了,他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牛永军虽然不甘心就这样“不战而败”,却也无可奈何,这件事难度太大了。于是,他到父亲面前,说道:“爹,这泥塑我打不出来。”

牛志远听到后,不解地问:“为啥呀?”

“图片资料太少了。”牛永军回答道。

牛志远沉默了。是啊,资料太少了,这可怎么办……

牛志远想到县文化馆,当下就带着牛永军前去。本以为这里能找到许多有关的资料,可是,两人在馆里翻腾了整整一天,仅找到了两张半身像。“蚂蚁再小,也是肉”,两人就这样拿着两张像回了家。

不甘心的牛志远,第二天又只身前往开封的刘少奇纪念馆。馆内工作人员在听说了牛志远的情况后,十分感动,热情地招待了牛志远,并给他找出了大量报刊。报刊上有许多刘少奇同志的图片,牛志远收获满满,拿着“宝贝”回了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少奇

之后,他就把收集来的图像,交给了牛永军。牛志远看着各种姿态的图像,挑花了眼,怎么也选不出最好的。

后来,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比对,牛永军决定使用刘少奇翘腿坐在圈椅里微笑的图像。自己确定后,抓紧交给父亲过目。

“父亲,咱们就铸这个像吧。”

“中,就铸这个。”牛志远满口答应,但又似乎想到了什么,对儿子说道:“铸这个像也成,但他生前整天为老百姓着想,这个像上应该带上愁容。”

父子俩经过商量后,一拍即合。牛永军就开始比对着照片,开始用特制黄泥塑泥型。

造型问题得以解决,父子俩也算是踏实了。可谁想到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后面还有更大的难题在等着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老汉(图非牛志远)

陷入瓶颈

牛永军照着图像塑泥型,每天把自己困在这方寸之地,折腾了3个月,也算是没有辜负这般辛苦,终于设计出了刘少奇铜像的泥型。他兴奋地找父亲“检阅”,本以为父亲会给予肯定,没想到牛志远看着泥型不说话,随后当头一棒。

“永军啊,你这既不形象也不神像,得重新再塑啊!”

三个月辛苦得来的成果,随着父亲的一句话,没了。牛永军既憋屈又心累,但要做就要做到满意,既然不行,那就继续塑!

牛永军开始了第二次泥塑,又历时3个月,在1998年春节前,第二版泥塑成了。

牛志远左看看,右看看,心里还是不大满意,但他知道儿子已经拿出来看家的本事了,于是也没再说什么。

眼看着铸铜像工作停滞不前,无法继续。牛志远在想:是不是资料还不够齐全,所以让儿子把握不住细节,塑出的泥形,总是不尽人意。

正月初六,春节还没过完,牛志远决定到刘少奇的故乡——湖南省宁乡县。三天后,牛志远出现在了宁乡县炭子冲刘少奇纪念馆。

纪念馆领导黄柯听了这位河南老乡的来意后,表示热烈的欢迎,积极为牛志远找出更丰富的图像资料。同时,刘少奇的侄孙,在得知河南一名老汉自费为爷爷铸铜像,十分感动,随即邀请牛志远到家中做客,告诉他更多关于刘少奇同志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少奇纪念馆

这场湖南之行的收获并不只在于此。适时,纪念馆告知牛志远:定版的泥型得到专家认可,铜像征得刘少奇的爱人王光美女士的同意后,馆内会无条件接受铜像。铜像最好是在1998年11月24日刘少奇一百周年诞辰前铸成。

听后,牛志远难掩心中的激动,要知道将铜像放入刘少奇纪念馆,这是多大的幸事啊!

他赶忙回到河南,并把在湖南一行的事告诉了家人。全家听后,备受鼓舞,干劲十足,随时准备开工干活。可泥型的事还没有解决,牛志远知道二儿子尽力了,但现在只有他有这个本事,于是为难地对牛永军说:“泥型既不形象又不神像,要不再塑吧。”

二儿子有心无力啊,委屈巴巴地说:“爹,真不行,咱们就请专家吧。”

牛永军点醒父亲,这倒是个门路,花点钱就花点钱吧,请个专家也要把这事办成。

1998年3月1日,经过牛志远的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位民间塑形大师。牛志远立即动身到开封,请大师。但这大师的要价太高了,6天3000元。对此,牛志远打“感情牌”,大师也无动于衷,坚持要3000元。别无他法的牛志远,只好忍痛付了钱,请大师到家设计泥型。

可谁知,这“大师”的手艺还是不能让牛志远满意,乍看也还是形神不像,这3000块钱算是打了水漂。

于是,牛志远决定找平顶山市文联一位曾在贵州百色纪念馆,当过馆长的老同事修改。这位老同志得知这件事后,表示分文不取,但有一个要求——车接车送。家里只好租车接送老同志,几天下来花费了1000多。牛志远觉得花钱不算啥,只要能塑个满意的泥型,可远看近看,这泥型还是差意思。

不满意,那就再接着找。牛志远又通过一名教师,找到漯河市艺术专业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老师对牛老汉很是敬佩,自费到牛志远家,为其修改。这次泥形虽已形似,但神态总是达不到要求。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进入7月,眼见塑泥型的工作没有一点头绪,牛志远心急如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老汉(图非牛志远)

再陷波折

牛志远到处拜托熟人帮忙寻找,自己也多方打听,最终找到了河南大学的一位雕塑系讲师。讲师张口就是6000,牛志远此刻也不敢多犹豫,头都磕破了还怕这个响,一咬牙一跺脚,6000就6000。

讲师不愧是中央美院毕业的,还真是在行。前后对比两次,修改24天,总算是成了。牛志远看着眼前惟妙惟肖的泥形,满眼欣喜。

确定了泥型,父子五人立马把铸像提上日程,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买原料铸像。

牛志远私下细算了一下家底,找人设计塑泥型来来回回就花了10000多,只剩不到10000元购买原料,这远远不够啊。刚刚舒一口,这发愁的事又找上来,牛志远一下感觉自己老了好几岁。

恰逢,村里的父老乡亲在牛志远家看到栩栩如生的泥塑,全村人这才知道他要为刘少奇铸铜像。乡亲们觉得这是意义非凡的事,也想出一份力,便告诉牛志远:“老牛,需要帮工就说一声。”牛志远感受到大家伙的热心,很是高兴。

为刘少奇铸铜像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县里。县里的各位领导为表支持,来到他的家中,询问牛志远:需要什么帮助。

尽管牛志远真的遇上了困难,他也不愿麻烦政府,麻烦大家,于是向各位领导表示:一切顺利,都挺好的。

家里没钱,又不想给政府增加负担,牛志远发愁得紧,思来想去,他觉得只能卖着脸向亲戚借钱。借的钱不是一笔小数目,别人还需要生活,估计是凑不了太多。于是牛志远和家人商议,决定向亲戚借20000,向银行贷款30000元。

一向不善言辞的牛母看着孙子说道:“钱算什么?钱什么都不是!你爹干这事是咱老牛家几辈人的骄傲!”

听到这话,四个儿子备受鼓舞,更加支持父亲:“爹,借吧,贷吧,咱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老人家的像铸好!”

家人的无条件支持,让牛志远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三天后,资金筹备完毕,牛志远将几万块钱分发给四个儿子。四个儿子分别前往郑州、平顶山、许昌、襄城县城购买原料。仅用了两天时间,四个儿子就购回1.7吨黄铜、1.5吨石膏、1吨石英粉和0.3吨石蜡。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次父子齐上阵,一起铸铜像。就这样五个大老爷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门心思扑到铸像上,地里的农活全靠家里的三个女人。但他们并不是是孤军奋战,铸像过程中需要人手帮忙,不用他们父子张口,乡亲们得空就主动来帮忙。此时,铸像不仅仅是牛家人的事,更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少奇纪念馆

心愿终成

忙活了近3个月,铜黄像从无到有,终于在1998年11月10日下午,饱含了牛志远一家无尽心血的全身铜像屹立在这小小的院子里。望着眼前这座高2.37米、重1.7吨的黄铜像,牛老汉眼眶微红,眼泪在里边打着转。

是磨难重重后,好不容易成功的喜极而泣?是心愿终成的释怀?还是“重见”刘少奇同志后内心难掩感激的真情流露?此刻,牛志远的心情是复杂的,他终于忍不住,两行眼泪止不住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