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天一/文 “小试牛刀”是国内一家顶级互联网公司负责人,在2016年时对其出海业务的总结和定位。即使两年后,国内一级市场对出海的讨论依然很少。一位顶级风险投资机构的创始人曾对我说:“坚决不看出海,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

2018年,我频繁前往新兴市场,对当地的投资机会进行了30多次的考察。那时,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尚处在起步阶段。但近两年,出海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从工业巨头到互联网公司,从初创公司到小型企业,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在积极探讨和推进全球化发展战略。

我之所以长期专注于出海投资,是因为我观察到出海公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回报。从下载量、日活跃用户(DAU)规模到付费情况等多维度看,出海企业的表现均展现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在出海领域,许多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他们未接受过风险投资(VC)的资金,却凭借务实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这些创业者与那些仅凭一份商业计划书就在资本市场中获得巨额融资的创业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出海领域的创业者们更注重实际增长和利润,他们以实打实的业绩为基础,踏实地规划着公司的未来。

潮起

回顾中国品牌的出海历程不难发现,每一次大规模的品牌出海似乎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回调。尽管如此,出海创业和投资的总体趋势始终是上升的。其中,新一轮周期的低谷大致与上一轮周期的高峰持平。

2013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进入早期阶段,其中工具类应用企业率先迈出国际化步伐。以猎豹、昆仑万维、摩比神奇等为代表的公司,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国际化征程。这些企业主要聚焦于为安卓系统提供工具类应用,如清理、省电、加速和桌面管理等。

在出海初期,这些企业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流量红利,通过谷歌、脸书等平台的广告系统实现盈利。但生于平台,囿于平台,这些公司最后都黯然离场。但他们为整个出海行业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

同一时期,希音(SHEIN)、安克、纵腾等跨境电商巨头,也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耕耘,积累了丰厚的利润,并构建了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直到多年后,他们的成就才逐渐为外界所知。

自2016年起,中国企业的出海业务进一步扩展到了更注重本地化运营的领域。公司创始人需要长期驻扎海外,尝试在新兴市场开展本地内容、物流供应链、零售分销、金融科技等业务。Yalla、极兔物流、Akulaku、OPay、Stori等公司都是这一方向的杰出代表。

2018年开始,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按下加速键,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在出海战略上不断加码。腾讯、阿里、字节跳动、拼多多等公司均从小范围开始尝试,但无一例外遭遇了诸多挑战。其中,字节跳动不是出海最早,却是做得最坚决的公司,也最先迎来了收获。经过多年震荡,出海成为中国四大互联网公司重要战略的共同选择。

几乎在同一时期,许多顶级工科院校毕业的工程师,开始探索开发新型硬件产品。与以往的代工厂和渠道商不同,他们担任了产品定义者的角色。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硬件产品从模仿到创新的重大跨越。大疆、正浩、Insta360、石头科技等企业,都是由追求卓越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创立的,为后来者提供了巨大的激励。

在深圳和东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利用智能硬件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这一现象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在消费电子领域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手机和汽车行业。手机行业因其技术的创新性和市场的普及性,被誉为“消费电子的皇冠行业”,而汽车行业则凭借其高度集成的技术和庞大的市场规模,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行业”。得益于这两个行业的积累和红利,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不断开辟新战场。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出海已成为所有中国创业者必须考虑的战略之一。

波折

在出海投资的浪潮中,投资人首次遭遇回撤,发生在新兴市场讲述“本地版阿里或腾讯”故事的公司身上。这些公司一度达到独角兽级别的估值,但由于新兴市场基础设施的滞后以及对市场增长的不切实际预期,这些公司最终走向了清算。这些公司的失败案例,使得原本就对出海关注不多的一级市场风险投资信心受挫。

第二次较大的回撤发生在2020年。当时,印度政府决定下架所有在印度市场表现良好的中国APP。这一决策的迅速执行,对在印度市场的中国独角兽公司造成了重大打击。

2020年下半年全球疫情蔓延,得益于相对较好的防控,中国的工业生产率先恢复。当时美国等国家则普遍采取了居家隔离措施。在这一背景下,跨境电商迎来了快速发展,与居家生活相关的需求激增,亚马逊卖家因此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那时,许多卖家在短短两三天之内就能获得8到10张投资意向书。这一热度虽未至疯狂,但已接近此前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水平。

然而到了2021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全球疫情形势进一步加剧,给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美航线因各种原因受阻,供应链成本大幅上升,部分航线价格甚至上涨了十倍。与此同时,亚马逊开始对中国卖家进行大规模整顿。整顿行动导致许多不合规的中国卖家店铺被关闭,其中包括一些年营收高达30亿元的公司,在短短几天内营收归零。这些变化给跨境电商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人的信心再次受到打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遭遇挫折,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便是“刻舟求剑”,他们将在中国或发达市场的成功经验,甚至是过去的经验,简单套用到新市场,忽略了不同市场的隐含条件。

以滴滴、货拉拉、满帮等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企业为例,他们凭借对本地市场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模式,赢得了国内用户的认可。然而,当这些企业试图将相同的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时,却遭遇了诸多挑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海外市场的基础设施可能并不完善,与国内市场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一些新兴市场,互联网覆盖率和移动支付普及率可能远远低于中国,这使得企业在推广和运营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汇率波动已成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新兴市场中的企业来说,美元加息等外部因素导致的汇率波动,往往会使原本盈利的企业陷入亏损的境地。

展望未来,地缘政治风险无疑将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面对这一风险,创始人需要做好合规工作,并尽早与本地监管机构开展对话,以确保企业的稳健发展。

在投资出海企业时,我们特别重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评估企业的成功潜力。首先,创始人和团队至关重要,优秀的团队在哪里都能成功;其次,拥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至关重要。我并不认为产品本地化是最重要的,像苹果、特斯拉这样优秀的产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消费者的喜爱;第三,拥有样板市场的成功经验,但不同赛道下的样板市场定义不同;最后,我们重视企业的合规运营,希望企业能够通过合理的法律途径和发挥中国企业的优势,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

尽管出海风险高企,但我们依然坚持在高风险中寻找机会。

(作者系真格基金投资总监,本报记者郑淯心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