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高,但使用易燃的有机电解液,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水基电池的可能性。水基电池使用水作为电解液的溶剂,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然而,由于电解液的溶解度有限和电池电压低,水基电池的能量密度通常较低,这意味着水基电池每单位体积存储的电量相对较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自然能源》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ICP)的李先风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傅强教授的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溴和碘的多电子转移阴极,实现了超过840 Ah/L的比容量,并在全电池测试中基于阴极液达到了高达1200 Wh/L的能量密度。

为了提高水基电池的能量密度,研究人员使用了碘离子(I–)和溴离子(Br–)的混合卤素溶液作为电解液。他们开发了一种多电子转移反应,将I–转化为碘元素(I2),然后再转化为碘酸盐(IO3–)。在充电过程中,I–在正极被氧化为IO3–,生成的H+以辅助电解液的形式传导到负极。在放电过程中,H+从正极传导,IO3–被还原为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发的多电子转移阴极具有840 Ah/L的比容量。将阴极与金属镉结合形成全电池,研究人员基于开发的阴极液实现了高达1200 Wh/L的能量密度。

此外,研究人员确认,在电解液中添加的Br–可以在充电过程中生成极性碘溴(IBr),这有助于与H2O反应生成IO3–。在放电过程中,IO3–可以氧化Br–为Br2,并参与电化学反应,实现IO3–的可逆和快速放电。因此,在充放电过程中形成的溴化中间体优化了反应过程,有效提高了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可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强教授的团队通过原位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等证明了多电子转移过程。

李先风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为高能量密度水基电池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可能会扩大水基电池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

这项创新不仅提升了水基电池的能量密度,还保持了其固有的安全性,为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那么,您如何看待这种新型水基电池的潜力?您认为它将如何影响未来的能源存储和电动汽车行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想法,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一激动人心的技术进步。

参考资料:DOI: 10.1038/s41560-024-01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