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同时,爱国为民的情怀

始终贯穿着他的从政生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一生的真实写照。这种融入血脉的爱国情怀与他双亲的谆谆教诲及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摆放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展厅中的

清青花竹菊纹瓷灯

直径13.5厘米,高14.5厘米

是清道光年间福州民间

极为普遍的青花瓷油灯

但这盏青花瓷油灯意义不同

它的背后流传着

林则徐“一灯在壁”的故事

见证了这位民族英雄少年磨砺的珍贵时光

亦是林家的传家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灯在壁

讲述年少艰辛

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在福州左营司巷的一间破旧的出租屋里。父亲林宾日是一位贫穷的教书先生,母亲陈轶靠做女红贴补家用,全家十二口人,生活十分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则徐曾在《先考行状》中回忆:“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讲的是,林则徐幼年时,每当寒夜漫长的冬季来临,在十分简陋的破屋子里,外面北风在怒吼着,墙上挂着一盏随风摇曳、仅有一根小小灯芯的小油灯,一家大小依次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悉心教导儿子通读诗书,母女们剪纸折花做女红,皮肤都冻起了鸡皮疙瘩,手上冻裂了口子。他们经常这样熬到深夜。

虽然生活困苦,但父母亲从未放弃过林则徐的学业。父母亲不仅鼓励林则徐求学上进,还以实际行动教会他如何为人处世。儿时,林则徐就亲眼看见父亲把米送给一贫如洗的三伯父林天策一家,自己家里人却忍饥挨饿。父亲还告诉他说:“你的伯父如果来了,不可以说我们家还没有生火做饭。”

父亲还经常告诫他“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身家不清”的富人想用重金收买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林父断然拒绝了。林家淡泊、仁爱、勤俭的家风,奠定了林则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日后勤政、廉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林则徐玄孙林崇墉

《一盏油灯传家风中回忆

这盏油灯已经成为林家

具有象征意义的传家宝

林家后裔每逢除夕吃年夜饭

林家长辈总会在桌子上摆一盏油灯

吃一盘素炒豆腐,指着油灯

对孩子们说起林则徐年少时与这盏油灯的故事

激励后代吃苦耐劳、发奋图强

延续传承林家的优良家风

从《先考行状》

读林则徐的父子情

林则徐为官清廉,爱国为民,刚正不阿

这与父亲林宾日从小对他的教养分不开

林宾日是清嘉庆年间的岁贡生

一生未仕,以教读、讲学为生

1827年,林宾日由福州启程

本想与上任江宁布政使的儿子共聚天伦

然天不遂人愿,行至衢州

突染疾病去世

林则徐闻父讣讯,悲痛不已,南归奔丧

在籍守制时

写下了前文提到的《先考行状》

缅怀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文中记载,林父在林则徐刚满四岁时就对他进行了启蒙教育。父亲每日将他带到罗氏试馆,抱在膝上,口授章句。“府君(指林父)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可见,林父对于林则徐的教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

也正是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因势利导之下,林则徐很快就展露出了他天资聪颖的特性,12岁被选为佾生,14岁中秀才

他参加县试的文章《仁亲以为宝》借晋献公父子关系,阐述了君臣、父子的伦常关系,也能从中深切感受到父爱对于林则徐的滋养以及孔子“忠君尊王”思想对于林则徐的影响。其中“表里山河,天下有失而复得之国;墓门拱木,自古无死而复生之亲”“君臣之合本人为,自古原无独私之国;父子之情本天性,天下更无可代之心”等名句流传甚广,也被林则徐好友梁章钜的《制义丛话》所收录。

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1806年,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聘请,担任文书,后得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成为其幕僚。1811年他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学习满文,从此开启了宦海浮沉的一生。

其实,林宾日对儿子的教育远不止体现在学业的教导上,更注重其品格的培养。在《先考行状》中记录了林宾日许多关心族人、救济穷人、正直做人的事例。这些品质对于林则徐的成长起着春雨润物般的“身教”作用,对为官后林则徐的民本与爱国思想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回忆母亲

写下感人《先妣事略》

“先妣”是对已故母亲的尊称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

清道光四年(1824年)正月,林则徐年四十岁

以江苏按察使署布政使任

此年闰七月十七日

林则徐突然接到母亲陈帙在福州病故的噩耗

立即请假回籍奔丧,按照封建礼制

在家乡丁忧三年

八月,林则徐含泪写下

追忆母亲的先妣事略

第二年二月,洪泽湖决堤

朝廷命林则徐赴南河督工

林则徐毅然接受谕令,督工期间

身穿素服,不加顶戴

每日奔走在泥泞的工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妣事略》语言质朴而有感染力,在追述亡母生前之事时,林则徐流露出了异常悲痛之情。林母陈轶出自书香门第,为闽县岁贡生陈时庵第五女。林则徐文中记载母亲18岁嫁给父亲时,因家中旧债很多,父亲教书的酬金仅够偿还债务,母亲经常忍饥挨饿而不让他知道。即使父亲因廪生津贴而稍充,但对于人口多的林家而言,日子依旧过得贫苦。母亲必须从事女工“以佐家计”。即使如此,林母也没有放弃林则徐的学业。林母陈轶与林则徐最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也记录在了《先妣事略》中:

懂事后的林则徐看到母亲和姐妹们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做活,深感不安,提出“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表示要分担生活重担。母亲却正色说道:“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意为男儿志向要远大,只有刻苦攻读学业才不辜负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期望。“读书显扬”,这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陈轶对知识的敬畏,也是她作为林则徐母亲的深谋远虑。

即使在林则徐出仕之后林家的家境有了改善,林母仍旧勤于做事(《先妣事略》中记载“先妣于女工之事未尝一日辍也”),节衣缩食,接济亲族乡党。林则徐秉承这一家风,为官“无一日不治事,无一事不尽心”,想必这就是林则徐母亲心中孝子最好的诠释。

专家品宝

清廉家风一脉相承

特邀专家: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 林江

这盏小小的油灯看似简单,实则不平凡。它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向世人生动地展现了林则徐一脉相承的清廉勤俭家风。林则徐不仅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更是将优良的家风传给子孙后代。如今,林家子孙们不论身在何处,始终不忘先祖遗训,秉承优良家风,兢兢业业、清白做人,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 管澍 林双伟 文/摄

新媒体编辑 刘亦洪

监制 管慧 危砖黄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