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51年1月12日,湖南长沙城东分局接到报案,家住菜园街道的妇女杜秋萍在家上吊自杀,但报案人认为她是被人谋杀的。

报案的小伙子裴祖清不过15岁,个头还不高,斯文瘦小,他手舞足蹈、煞有其事地向接待的民警分析着。

原来这小子的父亲就是一位侦探小说爱好者,小裴平时没少看“福尔摩斯”之类的小说。

死去的杜秋萍住在他隔壁的隔壁,大清早,在杜秋萍尸体被亲戚抱下来的时候,他注意到脚下的凳子倒下的方位不对劲

但这家人迅速给杜秋萍入殓了,凳子也被收拾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裴当时急着要去上学,父亲又因出差不在家中,他还不懂什么人情世故,拉着杜秋萍父亲就走到角落,告诉他自己的想法。

结果可想而知,小裴被赶出了杜家。

看着一群亲属在那边痛哭,搞丧葬的纷纷挤进了杜秋萍家的小门,把瘦小的小裴挤到一边,小裴一肚子委屈。

去了学校之后,一心只想找到真相的小裴根本无心学习,竟然在体育课直接翻墙逃出了学校,直奔距离学校只有200米的城东分局。

现在小裴一身是汗,站在那里激动地说着,几名年轻民警同志见他有趣,还远远地看热闹一样笑着。

而正开完会走出会议室的长沙市公安局程局长正好路过接待室,站在门前略微听小裴说了几句,便抬脚走了进来。

小裴思路很清晰,将他所说的疑点一一道来:

第一:他看见杜秋萍昨天回来的时候还笑着和邻居打招呼,手上拎着一只包装袋。小裴的母亲也拎回来过这种包装袋,里面是雪花膏或者牙膏之类的生活用品,如果杜秋萍想死,为何还要去购物?

第二:杜秋萍的尸体已经僵硬,小裴不懂尸检,但小裴短暂地瞥了一眼,那张凳子如果扶正,根本不在死者脚下,或者她能站到的地方。可惜,现在现场已经完全被破坏了,他没有证据。

小裴这么一说,在场的同志们脸色也慢慢严肃了起来。

程局长笑着拍了拍小裴的肩膀:“小伙子,观察很仔细,是个干刑侦的好料子。”

程局长发了话,在场那些当热闹看的年轻警察自然不敢怠慢。

分局领导就派人将小裴安全送到学校,并且和老师解释旷课原因。另外还派了两个人去菜园街道去查一查杜秋萍案到底有没有蹊跷。

没想到这一查,还就真查出了一起阴差阳错的杀人案。

01

两位警员邱铁山和彭宇来到杜秋萍家时,遇到的第一个麻烦竟然是杜家的人。

杜秋萍的父亲杜洪生一口咬定女儿就是自杀的,并说女儿已经死了,坚决不能让陌生的男人来检验尸体

这迂腐的老先生让两名刑警十分无奈,但考虑到杜洪生刚刚失去至亲,极度悲痛之下没办法控制情绪,两名刑警也并不强求。

这时,一名自称是杜秋萍姨母的人过来,她说话尖声细语的,扶着杜洪生,嘴上没有停过,抱怨着:“哎呀,谁家父母不心疼姑娘,秋萍都去了,就让她好好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邱铁山二人只是来看看,并不是一定要法医给杜秋萍做尸检,现在家属一致的态度让他们顿时感觉到案件有问题。

当时的老百姓法律意识还很淡薄,他们觉得杜秋萍自杀死的,尸体怎么处理就是父母说了算。

彭宇只得联系了居委会,让居委会的人来劝说,邱铁山则干脆站在了灵堂里,盯着所有的人,避免有人对杜秋萍的尸体做手脚。

在那个年代,居委会的干部都是街道很有声望的妇女,要不就是烈属,要不就是军嫂,总之她们出面解决群众问题就是一针见血的。

果然,街道居委会的张阿姨来到杜家,和受害者的母亲、大姨关门聊了一阵子,最终算是“半同意”了。

为什么说“半同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