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外视点

每年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也称孤独症关注日,提醒人们对自闭症患者的关注和关爱。事实上,除了天生自闭的儿童以外,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速与生活压力的增大,普通成年人也难免频频陷入交往焦虑中。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应对人际问题?近日,BBC《科学焦点》和《新科学家》等刊物刊发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优化公共数据治理赋能社会建设》

作者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关保英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 靳佳俊

图片 |网络

《科学焦点》:我们为什么会“社恐”

恐惧症,如对蜘蛛或封闭空间的恐惧被认为是非理性的,因为现代世界的普通人很少或根本不用担心这些事情。实际上,我们本能地害怕某些东西,因为我们是在它们构成威胁的环境中进化的。恐惧症是一种焦虑症。虽然我们很熟悉蜘蛛恐惧症和幽闭恐惧症,但它们并不是最常见的恐惧症。公开演讲、打电话、结识新朋友、约某人出去……许多人对这些行为感到非理性的恐惧,以至于社交焦虑不仅是最常见的恐惧症,而且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

人类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善于交际的物种。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害怕与人交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为什么人类具有如此强的社会性。人类并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快的。我们不会飞,没有盔甲和武器,甚至连伪装都没有。然而,我们可以说控制了这个星球。因为我们是社会性的,合作性的。狼或剑齿虎可以轻易地杀死一个人,但如果是五个人呢?它们就没有机会了。

与他人互动的能力,理解、预测和协调他人的能力,取悦和安抚他人的能力,这些品质导致了原始人类社会的成功。最成功的个体可以繁殖更多后代,所以这些品质变得普遍。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的大脑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如此强烈地倾向于互动和社交。而正因为社会互动对所有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我们在很多方面依赖于它们,所以得不到它或失去它就会让人害怕。记住,人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在社区和合作部落中的进化。生活在野外时,归属于一个社会群体并被其所接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被部落拒绝是非常危险的,是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避免的事情。

现在的情况可能不是这样,但这就是我们进化的背景,所以被社会排斥和批评的厌恶嵌入在我们的DNA之中。无论谁说,“棍棒和石头可以打断我的骨头,但言语永远不会伤害我”,都是大错特错的。研究表明,经历社会性拒绝会导致大脑中的活动类似于身体疼痛,社会排斥很伤人。然而,现代世界和现代大脑的复杂性意味着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被拒绝的风险。

此外,即使是最基本的人类互动也是一件认知复杂的事情。即使只是关于天气的闲聊,它仍然需要你实时关注和处理对话。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你必须考虑从对方那里得到的每一点信息——他们说的话,还有他们的表情、姿势、语调、语调变化,等等。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大脑也要处理很多事情。焦虑程度通常是由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杏仁核产生引起焦虑反应的情绪,而负责逻辑、分析和自我控制的前额叶皮质会抵消这些情绪。大多数人在两者之间有一种平衡,但对于有焦虑症的人来说,平衡通常会向杏仁核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交焦虑还关乎工作量问题。在社交场合结束后,我们会花很多时间思考发生了什么以及是如何经历的,这是相当大的认知负荷。大脑一直在试图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并对事件进行模拟,试图找出答案。这是我们在遇到危险和危险之前学会避免它们的方法。我们会通过观察别人来收集信息,但永远不可能真正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推测。大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如果”上:如果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他们在笑,还是在笑我?总而言之,即使没有被拒绝,社交聚会仍然会让许多人筋疲力尽。

作为社会动物,我们通常非常关注社会地位。从学校里流行的小圈子,到成年后的“攀比”,我们不只是想被接受和喜欢,我们还想被尊重,被钦佩。为此,大脑有复杂的神经机制来追踪社会地位及变化。事实上,我们非常关心自己的社会地位,以至于地位低下会导致抑郁和焦虑。人们不只是因为虚荣或肤浅才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最终,大脑对社会互动、关系和地位投入了很多精力,并依赖于这些反馈信息。但这意味着,任何有可能损伤社会地位的东西,都会被视为真正的危险和威胁。当感知到威胁时,我们的大脑会以压力和焦虑做出反应。

所以,每个社会互动最终都是一种平衡行为,在潜在的回报和被拒绝的风险之间。无论哪种方式,它都需要大量的精神能量。这再次解释了为什么社交焦虑如此普遍。虽然许多人把它们贴上恐惧症的标签,但我们大脑的运作可能会认为它们根本不是非理性的。因此我们要关注这一现象后面深层次的生理原因,更全面的成因分析可以提供更多的应对措施。

(原标题为:Come Out of Your Shell,苏奕闻/编译)

《新科学家》:适当“独处”可促进心理健康

独处正逐渐成为时代潮流,英国和美国的成年人独自度过约三分之一的清醒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这一比例还在上升。在许多地方,独居人群比例达到历史新高。最近对7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其中17个国家的独居人群比例超过25%。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人群,甚至对此心生向往。尽管有大量研究指出,独处对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是有害的,但新的研究显示了独处为何以及如何促进心理健康和激发内在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独处的定义尚不清晰,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将它和孤独混为一谈。报纸上的头条警示人们注意“孤独流行病”,一个世纪以来的大量文献展现了孤独的负面影响,如焦虑感、社交隔离感和受排挤感。但那是孤独,不是独处,混淆孤独和独处的界限可能导致人们错失独处蕴藏的机遇。最近,雷丁大学的内塔·韦恩斯坦教授(Netta Weinstein)、杜伦大学的阮翠薇博士(Thuy-vy Nguyen)和我共同出版了《独处状态:独处的科学和力量》(Solitude: The Science and Power of Being Alone),致力于研究日常独处如何影响生活。通过在线调查,我们采访了数千名13岁至85岁之间的英国人,开展了规模最大的一项同类研究。有了这些数据,我们能够更清楚地定义独处及其要求,以及探析为何有些人能够享受独处。

很多受访者将独处描述为一种心理距离,而非物理距离。类似地,科学家们把孤独定义为社交中的期待和现实的落差。即使人们坐在伴侣旁边或人山人海的体育馆里,仍然可能感到孤独;而人们如果独立思考,摆脱他人期望,也能在自己信任的伴侣身旁,甚至在挤公交时获得独处状态——这使得独处对许多人来说如此轻松。阮博士与同事们专门研究了独处的减压效果,发现人们连续一周每天独处15分钟后,会出现“失活效应”(deactivation effect),降低兴奋和焦虑等“高唤起”(high arousal)情绪,增加平静等“低唤起”情绪,甚至在下个礼拜中仍然感受到因此获得的减压效果。可以说,适当的独处能调节情绪。

独处的好处还不止于此。独处可以通过自我发现和内心平静来培养幸福感,提升竞争力和独立性。一些研究表明,独处可能提高创造力,不过这取决于独处的原因。当个体不恐惧独处、主动避免社交时,才能在独处时间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害怕或者厌恶社交活动而独处的人是由于恐惧或焦虑阻碍了社交,则难以在独处中收获这个好处。

我们还发现,人们主动选择独处时,甚至可能满足社交实现的同等功能。这与韦恩斯坦和她在雷丁大学的同事马克·亚当斯(Mark Adams)的最新发现契合:独处有助于满足三种基本需求,即与他人有联系,感觉自己有能力,感觉自己有自主性,从而提升幸福感。个体通常能在社交中满足这些需求,而独处也可以起到类似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处和孤独的界限在哪里?解答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真正从独处中获益。个体间存在差异,但最近一项调查了438名24岁到30岁人群的研究显示,独处转变为强烈的孤独感可能存在一个临界点,即超过75%的独处时间。更重要的是,独处和孤独存在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如果独处状态是主动选择的,人们就能够减少孤独感和压力,感受到更大的自主性。

我们建议人们享有独处时间,并为此进行规划,从而发挥独处的积极效应。人们可以尝试使用“打造独处”(crafting solitude)的干预措施。这个措施旨在塑造个体与孤独的关系,挑战有关独处的消极假设,引导个体进行有意义的独处活动。我们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好奇心。我们发现,以好奇心对待孤独的人专注于思考独处能实现什么,这能消除困难时刻的种种不适。

(原标题为:How Mastering The Art of Being Alone Can Boost Your Mental Health,陈诗凡/编译)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99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