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日,经过严格的试运行工作验收和运行方案评审,中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气象监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气象卫星分为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两大类。静止气象卫星位于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轨道上,与地球同步转动,提供持续的定点观测。而极轨气象卫星则昼夜不息地绕地球南北极运行,提供全球性的动态监测。风云三号与风云四号分别属于这两大类别,通过它们的有效协作,气象部门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因子及气象灾害的精准监测。

风云三号G星于2023年4月16日成功发射升空,作为中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它主要用于降水气候学研究和灾害性天气系统降水监测。该卫星能够提供全球中低纬地区降水三维结构信息,对于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风云三号G星的成功发射和正式投入业务运行,也使中国成为全球惟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45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

风云三号G星地面系统副总设计师陈林称,降水的全球观测,特别是三维结构的观测,一直是气象探测领域的重大挑战。然而,中国成功发射的“降水星”——风云三号G星,标志着中国降水的全球观测能力和三维结构探测能力已经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自2023年10月23日起,风云三号G星已顺利完成超过6个月的业务试运行工作。在此期间,星地系统运行稳定,卫星平台、星上载荷、卫星测控等状态均保持正常。根据评估,数据接收、数据处理、产品分发和数据存档等4项关键考核指标均已达到预期标准,显示该卫星已具备正式业务运行条件。

在轨测试和试运行期间,风云三号G星不仅在我国汛期高影响天气分析、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还成功探测到巴西、马尔代夫等国家极端暴雨的三维结构,展现了其卓越的国际服务能力。

陈林副总设计师指出,风云三号G星不仅为中国的大运会、亚运会等气象服务保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对全球的比如说巴基斯坦洪水、巴西强降雨,近期也门的强降雨监测,也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数据支撑。

风云气象卫星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一套完整气象卫星系统。自1988年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升空以来,中国成功已发射了两代四型共21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9颗在轨运行。经过多年发展,风云气象卫星目前部分技术已经是国际领先。

作为风云卫星家族中的第20星,风云三号G星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双频主动降水测量雷达与被动微波、光学遥感相结合的综合探测,实现了降水测量从“被动看”到“主动探”的跨越。

降水,作为全球水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量的多少和时空分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长久以来,为了准确掌握降水情况,科学家们依赖于雨量计、地基雷达等传统手段进行观测。然而,这些方法受限于地面设备的配置数量和分布不均,导致难以获取大范围、高空间分辨率的地面降水信息。

风云三号G星搭载了中国首套“空中雨量计”——星载Ku、Ka双频降水测量雷达,具备自上而下获取三维结构信息的能力,就如同对大气降水进行“CT”扫描,可获取更精细的降水三维结构信息。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降水的高精度观测,风云三号G星瞄准了高探测灵敏度、高探测精度、多体制联合探测的发展方向,就像一只高灵敏、高精度的千里眼,获取台风内部温湿结构、台风强度、台风影响区雨强等相关关键信息,预测台风未来发展情况,对台风暴雨“精确把脉”。(策划:芷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