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广西即将迎来解放的曙光。然而,关于谁将执掌广西的大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华中局提出建议,希望迅速派遣萧华南下广西,接任省委书记一职。但这一提议并未得到中央的认可,他们认为萧华并非该职位的最佳人选。

华中局的第一书记由林总担任。彼时,林总已率部挥师入关,肩负着解放华中和华南广大地区的重任。自1949年5月起,他便身兼华中军区司令员与华中局第一书记两大要职。

林总提议萧华出任广西省委书记,这一建议并非无的放矢。萧华的政治立场坚定不移,他早年便投身革命,年仅13岁便开始了革命工作,更有幸与毛主席会面。他对革命与毛主席的忠诚无可置疑,因此让他主持广西大政可谓是放心之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萧华在军政方面均展现出卓越才能。在东北战场上,他既担任过兵团政委,又担任过纵队司令员,还曾在辽东省委书记任上留下政绩。他军队与地方工作经验丰富,是一位难得的军政全才。

鉴于广东、广西两省已由第四野战军解放并负责经营,因此,从四野将领中选拔两省的主要领导,也显得合情合理。以福建省为例,该省由第三野战军解放,因此,其主要领导便选自三野,如张鼎丞,以及后来的叶飞。由此可见,让四野的上将萧华出任广西省委书记,似乎并无不妥。

然而,中央并未采纳华中局与林总的提议。中央在回复中表示,萧华回国后将另有任用,而广西省的主要干部配备仍在研究中,待结果出来后会另行通知。这一回复实际上委婉地否决了华中局的提议。

中央与毛主席的考虑更为深远。在选择广西省委书记人选时,他们认为萧华并非最佳选择。毛主席对于两广的治理,采用了“广人治广”的政策。在广东,他选择了广东梅县人叶剑英担任一把手;而在广西,他最终选定了与广西有着深厚渊源的张云逸。

尽管张云逸并非广西人,而是海南文昌人,但他与广西的渊源颇深。1929年,他便被派往广西南宁,为党组建了一支队伍,并创建了红七军。红七军的成员大多来自广西,他们跟随张云逸走上了革命道路。张云逸在广西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对广西也极为了解,同时,广西人民对他也怀有深厚的感情。

两广的解放时间较晚,且位于边疆地区,治理难度较大,“广人治广”的政策,更符合两广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了固守边疆,必须派遣重量级人物治理两广地区。广东的一把手叶剑英是元帅,而广西的一把手张云逸则是大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萧华的威望略显不足,他仅是开国上将。但历史证明,毛主席的这一决策是极为英明的。张云逸来到广西后,实行了党政军一体化领导。他既是省委书记,又是省长,还是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值得注意的是,张云逸并非第四野战军的将领,而是隶属于第三野战军;同样地,叶剑英也并非第四野战军的将领。两广地区的一把手,并未选用四野的将领,这也充分体现了毛主席“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采纳了华中局的建议,让萧华担任广西省委书记,那么,广西人民对萧华将是完全陌生的。同时,萧华对广西的情况也并不了解,这无疑会给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的难度。而事实上,在张云逸之后,开国上将韦国清主政广西的时间,长达一、二十年之久。作为地道的广西人和红七军将领,他的上任,也是“广人治广”政策的又一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