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4日—17日,在河南光化县老河口镇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中野二纵围攻国军国军两个团加一个营。最后以国军撤退,我军追歼一个团告终。

相比于后来震惊世界的淮海战役,这种级别的战斗,根本不足一观。就算对比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打的张家店、高山铺等大规模歼灭战,老河口攻坚战也摆不上台面。

然而,刘伯承对这场战斗却评价颇高,战后总结时认为:此战过后,我军完全摆脱了跃进大别山以来的被动局面,白崇禧扼杀我军于中原的图谋彻底失败了。

为什么这场仅歼敌一个团的小战斗,会被军神拔得那么高呢?个中缘由非一言两语能说得清。我们且从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面临的困难处境说起。

一、大别山艰难转战

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原来幻想三个月击败共军主力,六个月结束剿共,因而对我根据地进行全面进攻。

可事与愿违,国军本来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420万对90万),一分到各个根据地顿时捉襟见肘,全面内战一开始,国军在各个战场几乎是败报频传。

半年后,蒋介石只得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集中主力重点进攻陕北、山东两大根据地。其中,山东是国军重点的重点。为了彻底剿灭山东解放军,蒋介石部署了25个整编师、45万大军。连防守黄河防线的王敬久集团也奉命东调。

蒋介石这么一部署,中原国军顿时变成了哑铃:陕西、山东两头重,中间千里河防,国军只能以点布防。

主席敏锐地发现了国军这一巨大漏洞,命晋冀鲁豫野战军6个纵队强渡黄河,先发起鲁西南战役,一举歼灭国军9个半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固执的蒋介石哪能轻易改变之前既定的战略?尽管鲁西南战果丰硕,但国军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势头依然没变。而华野刚刚经历七月分兵,损失不小。西北我军被国军30个旅围攻,压力巨大。

为最大限度调动国军,减轻陕北、山东压力,主席遂决定让刘邓大军执行跃进大别山、威胁武汉、九江、南京的战略任务。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21天的千里行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令蒋介石大为震惊,看地图就知道,我军一旦控制大别山,东南可震慑南京、上海,西南可威胁华中军事重镇武汉,北可钳制郑州、洛阳,南可打过长江、纵横湘鄂赣等国军大后方。

蒋介石急忙从山东、陕北前线调来援兵,合华中剿总兵力共33个旅,围攻刘邓大军。

尽管刘邓大军接连取得了高山铺、张家店大捷,歼灭国军三个旅,但很快面临也非常严峻的困难局面。

1.为了抢时间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在途径黄泛区时舍弃了所有重武器,包括榴弹炮、山炮、野炮、大口径迫击炮等。这就导致我军在大别山转战时极端缺乏火力支援,打个民团据守的土围子都费劲。

2.国军为了困死刘邓大军,采取筑寨并村的方法:将一个地区最大的村落加以扩大,并构筑防御工事,然后将其附近二十里的村落并入,形成中心寨。其他的村落并不必拆毁,但所有粮食物资要集中于中心寨,由驻军和乡长统一调配加以严格的管理。一旦发现我军踪迹,周边村落百姓必须进入中心寨,共同防御。

这一招非常毒辣,导致我军在大别山很快陷入了缺衣少粮、没有向导的艰难局面。11月底,中野前指冒着阴雨走了一天一夜,到达一个村庄。整个村庄空空如也,前指派了很多人去找,却没发现一名老百姓的踪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麻烦的是,不说粮食,连做饭的锅也没有。最后,通信员跑了许多村子,才找到一个很小的破锅。同志们把破锅糊了糊,凑了一点米,勉强做了一碗米饭。不管是首长还是马夫,每个人只能吃一小口。

3.从1938年起,桂系在大别山经营了近10年。在统治大别山期间,桂系照搬广西经验,在重编乡镇保甲的基础上,选拔大学、高中、初中毕业生或肄业生到干部训练班,接受半年时间的训练,结业后按照表现和成绩优劣,指派到基层政权,充任区、乡、保长。目的是为了从各地的当地乡绅手中夺取乡村社会控制权,把触角伸到最底层。

同时,桂系还建立了一整套民团组织,县长任民团长兼游击司令。民团又分常备兵和后备自卫队两种,凡18岁至45岁的男性,皆为民团团员,接受军事训练。

这就导致刘邓大军在与国军33个整编旅作战的同时,还得对付民团等地方武装,常常是刚打完民团,枪声就惊动国军大部队来合围,我军疲于应付,颇为被动。

有一次,陈再道集中二纵两个旅围攻一支民团,在深夜发起进攻,眼看就要得手,桂系主力整四十六师杀过来了。到拂晓,二纵被迫撤退。

在这艰难的条件下,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硬是转战了半年之久。直到1948年2月,陈谢、陈粟分别在中原展开,全国战场上我军已转入全面反攻,刘邓主力在大别山区坚持下去,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刘邓这才请示中央,希望转向中原机动。主席也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3月4日—28日,刘邓大军各部相继北渡淮河,进至淮北豫皖苏根据地休整,结束了跃进大别山的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记载: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征时,全军共有12.4万余人。其中野直6370人,一纵33357人,二纵31000人,三纵26468人,六纵26 322人。

1948年3月出大别山时,野直1938人,一纵17 042人,二纵12418 人,三纵13208 人,六纵14016人,共计58600人。

在减少的人数中,有行军掉队的、伤病就地安置的、作战阵亡的、留在地方工作的,当然还有逃亡的。

武器装备只剩下1518挺轻重机枪,23门山炮、74门迫击炮,可谓元气大伤。

二、新的难题

中原野战军主力转岀大别山后,补充了一批新兵,恢复了部分元气。刘邓希望能在淮北打几个好仗,提振士气,配合陈谢和华野驰骋中原,在休整半个月后,中野主力向阜阳机动,寻找战机。

之所以选择阜阳,是因为阜阳虽然是第十四绥靖区所在地,行政上由徐州剿总管辖,但距离徐州剿总重兵盘踞的蚌埠、徐州非常远,在此地可以打我军最擅长的围点打援。

可我军进攻阜阳势头并不大,国军从枪声中很快判断出,我军主要目的不是攻城,而是打援,因此援军打死不出来。我军于是决定改打援为强攻,希望能一举拿下阜阳,歼灭第十四绥靖区。

当时,守备阜阳的是孟良崮战役后重建的整七十四师整五十八旅和部分地方武装。孟良崮战役,整七十四师虽然被全歼,但是在后方还留有三个补充团,国军以这三个补充团和从孟良崮逃回的残兵为基础,重建整七十四师,以邱维达为师长。

这支部队虽然是重建之师,和老74军无法比,但由于老兵较多,而且作为嫡系,武器优先补充,因此战斗力也是非常强悍。

3月29日,中野一纵和十一纵开始攻城,华野十纵负责打援。由于我军装备太差,缺乏火炮和攻城器械,进展不快。到31日黄昏才攻占城外四关的东、西、北关。

国军见我军大举攻城,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同时调兵,张轸兵团三个整编师和胡琏、邱清泉、夏威、李觉等十四整旅分路来援,援军一下子达到了二十个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4军主要干部合影

刘邓随机应变,决定停止攻城,跳出敌军合围,向平汉路机动。4月1日,中野主力趁虚袭取上蔡、汝南、驻马店、确山、遂平等地,想诱敌回援,在半路上打个歼灭战。

白崇禧看出了刘邓的心思,命张轸、胡链在西返时不要分兵,而是各自聚成一团,每路都有5—7个整旅,刘邓没那么大胃口,只能放弃计划,撤回根据地休整。

自此之后,白崇禧学精了,研究了一套对付围点打援战法的新战术:

在中心据点部署1—2个整旅的兵力死守,大兵团分布于交通要道。一旦我军围攻中心据点,则从四围向心集中最大限度之兵力,使我军陷入攻城攻不下,打援打不了的两难境地。

在非中心据点,则安排民团和保安队防守,但在据点外加修工事,依托水网、山势、城墙布防,周围一千米以内所有村庄、城关、庙宇全部平毁,使我军无法快速接近主阵地。

我军来攻时,民团先坚守消耗我军,再利用熟悉地情民情的特点化装分散逃跑,让我军打不了歼灭战

等我军占据该地,国军援军已经在路上了,援军采用密集阵型,让我军打援部队无从下手。到最后,我军只能撤离非中心据点,把拿下的地盘拱手送人。

白崇禧为了厚集兵力,甚至放弃了陇海路郑州以西许多据点,将部队收缩到郑州周围几个大据点和若干小据点中死守,以避免被我军歼灭。

同时,白崇禧还下令,在南阳、襄阳、漯河、驻马店、周口广大农村施行坚壁清野,让我军找不到粮食吃,无法进行持久大兵团作战。

这一时期我军的困境,被刘伯承总结为:大的打不了,小的打不着。

当时,根据地发生春荒,为了夺取粮食,我军决定打出去,以中野二纵、四纵、华野十纵与桐柏军区主力进行宛西作战,捕歼宛西四县(即邓县、镇平、内乡、淅川)之敌,并打南阳、襄樊、老河口各地之援敌。

南阳旧称宛城。宛西四县位于豫西南,连接陕鄂,背靠伏牛山,是豫西主要产粮区。这里距离平汉路较远,主要为地方土匪、军阀势力控制。

内乡别廷芳统治宛西时,在各县都建立了民团武装,最多时可集结二十几个团的兵力。民团壮丁自备枪支,农闲集中训练,农忙时回家生产。一有情况,随叫随到。

这些民团装备精良,有自己的兵工厂,别家每年还花钱从国外和国军中购买武器,轻重机枪比例甚至比不少国军正规军还要高。

既然如此,我军为何选择南阳四县来打?难道不怕我军打不动,等南阳守军出援吗?

那是因为宛西自1928年以来号称自治,实则割据。先后由别廷芳,后为刘顾三。强人去世后,虽然宛西民团群龙无首,但大多依然听宣不听调。白崇禧也乐于借我军之手歼灭这股民团,然后南阳兵团主力再来恢复县城。

为了能打成大的歼灭战,我军决定突然发起进攻:四纵主力于5月2日即向敌军奔袭,10旅包围内乡,11旅包围镇平,13 旅和38军17师包围西峡口,12旅包围淅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现我军行动后,宛西那帮土皇帝不是傻瓜,知道白崇禧要拿自己当炮灰,迅速突围逃跑。5月3日黄昏,内乡之敌突围,10旅立即展开追剿。5日,11旅占领镇平,因北面没有警戒,致使守敌更换便衣,四散隐蔽。

四个县城中唯一抵抗的只有邓县,邓县是别家巢穴之一,驻扎有国军两个营和民团三个团,守军铁了心要死守顽抗。5月3日,桐柏军区主力五个团开始攻城,攻占外城后,敌军收缩防御。我军向内城多次攻击,因火力不够,没有成功。

华野十纵抽调一个师到邓县增援。9日黄昏发起总攻,炮兵掩护突击队登城,然后延伸射击,压制敌军的反扑。突击队以连续爆破和机枪掩护打开突破口,到午夜时全歼守敌,俘虏敌军团长、县长以下4100人。

宛西战役从5月2日开始,到9日结束。我军连克四个县城,但歼敌不多,牺牲颇重,仅邓县一战我军就牺牲七百多人。

战后各部进行总结,二纵六旅检讨:他们以两个团兵力包围一个保安团,使用打国军正规军的战法,先布置攻城阵地,再布置炮兵、挖交通壕。等我军组织好的时,敌人早已四散奔跑。

三、打破白崇禧布局的关键一战

攻克四县后,中野二纵由邓县共同南下,向老河口进军。老河口地处汉水上游,是进入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和襄樊的西北屏障,还是汉江的重要渡口。

守备老河口的是国民党整104旅两个团和163旅一个营。老河口城墙是清末光绪年间改建的砖城, 周长15里,高1.5丈,相当坚固,因此并不好打。抗战期间,日军三个师团进攻老河口,川军两个师整整守了10天,老河口之难攻可见一斑。

自阜阳战役以来,中野主力因装备差,就没打过国军一个整旅守备的县城,此战的意义非同一般。刘伯承特地在外围部署了相当厚实的打援兵力。

而老河口的位置也相当巧妙:在周边国军重兵把守的驻地中,襄阳最近,但也有八九十公里,而且要穿过河网湖泊,赶到老河口最少要四天时间。而且襄阳守军只有一个半旅,要增援老河口难度很大。

老河口北面,南阳驻兵最多,有3个整编师,但距此地有150公里,许昌、荥阳更远,距离300公里以上。

刘伯承判断,我军围攻南阳,襄阳守军大概率不会出动,会出动的只有南阳、荥阳、许昌之敌,短时间内拿下老河口是有把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野二纵司令员陈再道

5月14日,我军到达老河口城外,立即以主力围攻外围阵地。巧合的是,整一零四旅刚来老河口没几天,尚未完成山头工事,即遭到我军猛烈进攻,外围制高点很快为我军控制。

鉴于老河口城墙池坚固,只有十几门迫击炮和山炮的二纵只能采取土工作业,花了两天时间挖掘壕沟,接近城墙。

5月16日夜,二纵开始攻城,北门战斗尤为激烈。在双方极为接近的情况下,我军和国民党军对掷手榴弹,短兵相接。104旅的两个副旅长分别在北门和南门督战。

17日22时,我军集中仅有的山炮和迫击炮向北门猛攻,终于突入城内,与敌军展开巷战。双方连续进行六次冲锋与反冲锋,杀声震天动地。

104旅旅长见我军人数已经攻入城内,数次反击均未奏效,自己炮弹也将用尽,经上级方面批准,决定乘夜渡过汉水。

不料,先撤退的163旅一个营只顾自己逃命,过河后即不顾后边,抛弃船只,船夫也四散逃跑,导致104旅渡河时秩序大乱,官兵从多处跳入水中。

我军乘胜追击,歼灭104旅一个团和163旅一部,占领老河口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河口战斗虽小,却是中野在出大别山后首次拿下国军一个整旅把守的县城。104旅战后的报告中指出:

共军弹药缺乏,此次攻河口山炮发射不到50发,迫击炮亦仅发射二百发。一般共军直冲至我守兵前,均使用其土制手榴弹。此等弹黑烟涌冒,状甚凶猛,实则一弹仅有破片数块,几无杀伤力可言。城门外,共军投掷手榴弹千枚以上,我仅伤亡士兵十余名。非亲历其境者必难置信。

既然中野装备如此差劲,那么国军为什么守不住呢?

整一零四旅提到:共军战术运用颇佳,对我无工事之部队,不惜蜂拥扑来。对我凭坚固工事部队,进攻时运用外壕步步逼近,火力与作业配合恰到好处。且共军因弹药缺乏,只准狙击手射击。此等狙击手技术确实优良,我军稍一不慎,暴露目标,即为命中。

四、连锁反应

得知老河口被围攻,白崇禧认为中野敢打县城,主力一定在老河口附近,急忙命令各路兵马出动,企图寻找我军决战。而中野和华野各部趁着间隙打了几个好仗:

许昌之敌南进增援的当天,陈唐兵团北上,一举攻克许昌城。登封之敌大部南下,只留整一二七旅一个团把守,秦基伟的九纵趁机围攻,两天破城。

老河口解放后,白崇禧认为一个旅把守据点已经不保险了,进一步收缩兵力,又放弃了大量据点,秦基伟趁势拿下了荥阳,歼敌两个营,威胁郑州。

综合算起来,宛西战役历时半月,我军共解放县城9座,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和保安团约21700人,缴获步枪1万支,轻重机枪520挺,野炮3门、迫击炮38门和大量弹药。

更重要的是,打下老河口后,中野在平汉路两侧和汉水两岸打开了局面。而且这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一扫中野从大别山转出时的疲劳和低迷状态。

白崇禧经此打击,放弃了大量据点,刘邓大军建立的桐柏、江汉、豫鄂等根据地趁机向外扩展,横扫各地民团,占据了大片产粮区,为后来中原逐鹿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