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抑制是众多肿瘤患者的‘梦魇’,也是临床医生绕不过的‘一道坎’。”

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是实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目标的一大障碍。”

“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减量或周期延迟、严重的感染、出血、贫血等,从而降低化疗效果、增加治疗费用,是患者生存的‘绊脚石’。”

近日,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正式出版了《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牵头调研的我国肿瘤医学界权威临床专家们对骨髓抑制达成了如上共识。

化疗,当前全球广泛应用的肿瘤治疗基石疗法。然而,化疗患者常常经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毒副作用。在普通人的认知中,这些副作用主要是掉头发、恶心、呕吐;而在临床实践中,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可能危及生命,影响治疗效果,需要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化疗骨髓抑制发生率44.2%,亟需临床重视

“此前,国外对于骨髓抑制的流行病学研究充分而详尽,但我国在骨髓抑制流行病学、预防及诊疗现状方面存在大型、全国范围内调研数据的空白,使得医生与患者未充分认识骨髓抑制带来的负担,科学、规范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谈及此次调研的目的,项目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教授如是说。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启动了我国首个超万人的大规模骨髓抑制数据调研——“明见|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以下简称“明见”)。项目历时近一年,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305位全国高级别肿瘤临床专家、10000多名化疗患者。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高达44.2%,几乎每两名化疗患者就有一名发生骨髓抑制,约1/3患者会同时出现两种或以上的血细胞降低。患者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解决多系骨髓降低的问题。

“该调研填补了我国在骨髓抑制领域大型流调数据的空白,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增强对骨髓抑制真实发生率的认知、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不同处理方式的效果等,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与生存率。同时也能帮助政府部门和药品研发企业了解当前临床未尽之需,指明努力方向,可以说对于医、患、药、政等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姜文奇教授表示。

骨髓抑制防大于治,专家呼吁未雨绸缪

“明见”项目执行组长、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介绍,调研结果还显示,在患者未发生明显骨髓抑制前进行干预,即预防性用药,可以获得相对更好的结果,这一点在骨髓抑制高风险人群(高风险化疗方案、体况较差、既往发生骨髓抑制事件等)中尤为突出。因此,当前临床上强调“未雨绸缪”,即在骨髓抑制发生前就采取预防措施。

“目前,全球首创的化疗前使用的新型CDK4/6抑制剂曲拉西利已走向临床,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骨髓抑制预防作用。它能有效预防化疗引起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减少,改善肿瘤患者的化疗耐受性。”

然而,实际临床中,许多患者对化疗预防性用药并不理解,接受度较低,这也暴露出患者对于骨髓抑制的严重性认知不足;同时临床医师也存在对骨髓抑制认识不到位、不全面的问题。

明见项目参与调研专家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常建华教授表示,虽然现在临床上有升白针、曲拉西利等预防性药物,但一般只有在患者发生过骨髓抑制以后才去使用。而且,一些药物还没有实现医保覆盖。“如果能够化疗前就使用,并且医保覆盖,可以大大降低病人负担,造福更多患者。”

参与调研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树滨教授也指出,从调研结果来看,部分医生的观念和患者骨髓抑制实际发生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过去临床医生对于骨髓抑制往往聚焦在某一系,如粒系、巨系白细胞降低;而“明见”报告显示,很多病人存在两系或者三系的多重降低,需要临床引起重视。

“化疗前接受曲拉西利预防的患者,三系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尤其是三级以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这保障了化疗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王树滨介绍。

目前,中国抗癌协会专家组正对“明见”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和投稿,将发表在国内外一线学术期刊上,为全球肿瘤医学界提供来自中国的真实世界数据参考。

此外,“明见”二期调研即将启动,将进一步调研化疗前使用和不使用骨髓保护药物患者的骨髓抑制情况,同时通过制定行而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积极与政府部门、科研单位、药品研发企业等携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为改善中国骨髓抑制疾病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