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青年联合会

下发《关于颁授第19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的决定》

咱们的优秀“家人”

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宋璞

荣获第19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

获此殊荣的宋璞主任

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医生

也是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科普达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经验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ONG PU

宋璞

健康自媒体“神经内科宋璞医生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2021年度徐州市十佳青年志愿者

2022年度“徐州青年五四奖章”

他扎根临床,不忘初心,在临床、科研、教学、健康宣教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他热心公益,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专业的医学、健康科普内容数百篇,已成为在全网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健康科普医生。他怀揣梦想,创建的一支近百人公益健康宣教团队——“徐州彩虹医生”,通过长期持续的公益健康宣教工作,在全社会获得广泛认可和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面对面

Q

宋璞老师好~喜闻您最近获得“第19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作为我们优秀的“家人”,我们都知道您一直在做健康科普这项工作,可否向大家介绍一下,您健康科普的方向、创作内容及心得?

A

我个人认为,所谓科普,首先“科”,内容应该是专业的、准确的、符合循证医学证据的内容,这是医学健康科普的底线,也是为什么一定要医生,最好是专科医生来做相关科普的原因。

作为神经内科医生,我的科普内容方向以头痛、头晕、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痴呆、“三高”等神经科相关的科普内容为主;以宣讲医学知识,破除健康谣言为目的,并在常见病慢性病方面,如动脉硬化、脑血管病、头痛、头晕、三高等问题坚持持续、反复、系列化宣教;从疾病症状、原理,到治疗、预防,全面、全程向广大网友进行反复宣讲,通过系统化的讲解让大众更加全面了解相关知识,破除健康误区,了解防治意义,对提升后续治疗依从性打下基础。

各账号后台数据显示账号粉丝在40岁以上年龄占比70%以上,粉丝地区分布以华东、华北和中部等人口密集地区为主,应该说为中老年人群了解健康知识,规避健康误区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果说心得,我觉得就是坚持,坚持不间断的内容输出,坚持相关领域的不断学习,坚持琢磨如何表达更能让没有医学背景的大众听进去,能理解,乐于接受,愿意尝试。

Q

您从事医师行业多久啦?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做这件事的?您觉得做健康科普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呢?

A

从2012年工作,至今12年的临床一线工作,让我深刻的理解医学、健康基本知识对于大众的意义。

“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为什么会有如此尴尬的现象?首先是医学作为专业性强的学业属性决定的,大众没有基本的能力去判别正误,就算是个简单的专业名词,自己查阅许久,可能都无法真正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临床医生即便超负荷工作也难以满足大众对健康服务的需要,基本的诊治过程都靠大家加班加点勉力维持,确实没有条件给每个病人深入的普及基本医学知识。以至于有些时候病人不明白到底得了什么病、不知道为啥要吃这个药、手术风险大的原因在哪里、如何预防才是最科学的方法等等。而临床上因为对病情不理解导致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有效的、覆盖面广的健康宣教势在必行。

因此我们决定做些什么,在2018年,在我和王杨雨凡的倡议下,我们携手几位有着同样认知的同学同事一起成立了“徐州彩虹医生”健康公益团队,旨在通过“互联网+”形式,在线上线下为徐州本地百姓提供准确易懂的医疗、健康科普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最初的公众号到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小红书、百度百家等自媒体平台,到带领团队在徐州市及五县两区,以街道社区为单位,为本地居民搭建网格化的健康微信社群,并按照常见慢性病病种为单元建立慢病管理病友群,将本地粉丝按住所、按病种归位到所属街道辖区或病友群中。至目前,共累积建群70余个,每个群内常驻多位彩虹医生成员,部分群与当地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医院协作,定时进行科普传播和答疑解惑。

除了网络工作外,彩虹医生们还在线下举办了多次科普讲座,包括面向社区居民、幼儿园老师等等,在本地居民中口碑极好。经过6年多不间断的宣教输出,团队也从最初的15人发展至80余人,成员主要来自于徐州13家三级医院的32个临床、医技科室在职医生,其中六成以上为青年党员,全体成员年龄均在40岁以下,其中博士学历15人和硕士学历55人。在团队协作下,我也开始通过个人账号发布神经内科专业科普,也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情,坚持到现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健康科普的意义,从小了说,让我在坚持科普的过程中能够更快地更新知识,更多地学习专业内容,更全面地了解健康宣教的意义;并且通过科普内容的打磨,提升个人医患沟通的能力和效率,集中体现在我变得更会和病人沟通了——因为他们关心什么、疑虑什么、期望什么,正是科普最好的选题。很多时候我可以直接将系统性的知识科普发送给我的病人,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从大了说,我们也在为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出一份新时代年轻医生的应有之力。

Q

作为健康传播者,在健康科普工作中,您觉得怎样的传播方式与内容,才是大众喜爱满意的内容?才能真切惠及有需要的受众?

A

首先说内容。科普,首先是“科”,科学的、准确的、符合循证医学的内容是基础,但这些书本上,甚至是文献上的内容,专业人士看了都得沉思良久,老百姓如何愿意看、能理解、记得住?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先把内容吃透,然后掰开开了揉碎了嚼烂了,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结合图片、视频、动画等等手段,用通俗的、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好的传播方式,我觉得只要在把证准确的基础上,无论什么形式,让大众能够理解,愿意接受,乐于尝试的就是好的方式,就比如科普经历了微博到公众号,再到今日头条,到抖音、小红书、快手,从纯文字,到图文,到视频再到动画与讲解结合甚至剧情演绎,就是根据大众的喜好去推进普及效率,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这些年来健康科普者认知上最大的进步,并且这慢慢的已经成为一个专业化的门类。也正因为此,才有了健康传播委员会,才有了雄安健康传播基地,去专门带领大家去深入研究,去指引健康传播的方向,我坚信在传播委的带领下,我们还能够为大众健康宣教做的更好、更多。

Q

我们知道,医生跨界做健康科普,也是一项挑战,必然要经过不少的实验与探索,可否跟大家举例所遇到的困难,您是怎么解决的?

A

在我看来,我觉得医生做健康科普不是跨界,而是分内之事。作为临床医生本身就有健康宣教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因为许多现实因素制约,让大多数医生难以进行有效的宣教输出。再加上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非专业人士无法辨认真伪,假科普真营销现象越来越多,这已经极大影响了医疗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医生,我们不得不站出来普及真正的医学知识,这是客观现实,如果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

自从开始做科普,我每天几乎都是5点半前起床,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确定科普内容,查阅资料,构思思路,撰写文章或脚本,往往3-5天才能出一篇内容,但看着发布后大家的留言,我觉得是值得的,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提升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

互联网时代利弊同生,您觉得做健康科普需要把握哪几个要点及方向?有什么注意事项需要特别关注的吗?

A

还是那句话——科普,要以“科”为基础,以“普”为目的,使用一切可利用的传播手段,不间断的韧劲,向大众传播准确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我觉得专业性是医学科普的基础,以自身专业方向为主的科普方向是基础,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并注意网络相关谣言,因为辟谣的方式也是大家乐于看且容易传播的方式。另外就是系统性的科普,因为医学内容繁杂,无论是图文还是视频,一篇一条都难以讲清楚某个疾病,以知识点为创作思路,以疾病为主线系统创作,以完整疾病原理、症状、诊断、治疗、预防全体系,创建全面的立体的科普系列。

主编:施琳玲

责任编辑:黄琳

编辑:卢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