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大决战》在央视一套热播,剧中,霍青饰演的总参谋长顾祝同几乎每一集都出现,不是跟在蒋介石屁股后面跑来跑去、拍蒋介石马屁,就是替蒋介石跑腿宣布命令。

可能很多观众对霍青这个名字不怎么熟悉,但此人在很多热播剧中露过脸。笔者在《大决战》中看到此人,感觉有点面熟,后来仔细回忆:就不是《大江大河2》里的东海厂马书记、《新三国》里的鲁肃嘛。

扯远了,很多读者也很奇怪,顾祝同职务是参谋总长,又不是蒋介石的侍从长或者顾问,应该坐镇司令部发号施令才是,怎么老跟在蒋介石屁股后面转。

今天笔者来介绍一下顾祝同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军中圣人

在1949年之前授予的上将军衔的国军将领中,口碑最好的应该就是顾祝同了。

《亮剑》中,丁伟曾调侃李云龙:“人呐,一是命二是运三是风水四是姓名。”这话还真说对了,顾祝同这名字,咋一听起来就觉得很吉利,至少笔者本人刚知道时就觉得此人很厚道。

确实,人如其名,顾祝同管人治军以厚道而知名,很多人都称他为“军中圣人”。

顾祝同,字墨三,1893年1月9日出生于江涟水顾家庄破落地主家庭。因为家境贫寒,从小顾祝同学习就很争气,考上了不要学费又有补助的江苏陆军小学,毕业后转入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军官学校。学满三年,被保送到保定军校学习。

国军将帅中,像顾祝同这样从陆军小学一路读到保定军校者可谓是凤毛麟角。

在保定军校,顾祝同既没像薛岳、张发奎那样打架闹事,也不像陈诚那样到处趋炎附势,而是老老实实念书,毕业考试荣获第一,获得校长赠送毛毯一条,分配到陆军总部直辖的第十三混成旅三营任见习连长。

当时,保定军校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要分配回原籍,能在陆军总部直属部队工作,可谓是肥缺了。

不过北洋军中关系户横行,顾祝同这种没靠山的军校生不好混,干了几年还是连长。树挪死人挪活,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顾祝同顿感机会到来,便南下桂林参加护法战争,受任为粤军第二军军事教导队区队长,结识了从此之后影响他人生的重要人物——粤军第二军参谋长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祝同为人谦和、老实厚道,军事功底又扎实,初次见面,蒋介石对他很满意。当陈炯明叛变时,第二军扩编为东路讨贼军,蒋介石特荐顾祝同为总部副官长,随侍左右。这为顾祝同以后飞黄腾达埋下了种子。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开办后,蒋介石从各方邀请日本士官学校和保定军校的毕业生担任教官,顾祝同被调到黄埔军校教授部任中校战术教官。

这个安排不是随心所欲,众所周知,战术系主要讲解军、师作战,在那教书,相当于当未来国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的启蒙老师,非蒋介石亲信还真当不上。

据统计,战术部二十位中校教官,后来成为方面大员的有十七人,如张治中、陈继承、刘峙、顾祝同、王柏龄等。顾祝同凭借保定系+黄埔系双重身份,开始发迹。

广州商团反叛,黄埔学生军初出茅庐,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叛乱,缴获了大批英式武器,蒋介石以此为基础,将军校学生编组为两个教导团,即后来国军第一军第一师。

教授部的教官大多在教导团任团、营主官,顾祝同也不例外,任教二团一一营营长,该团团长则是教授部主任王柏龄。棉湖之战结束后,顾祝同升为第二团参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棉湖之战是东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也是对黄埔学生军的一次严峻考验。教导第一团一营九个排长,六死二伤,392名士兵,仅有109名幸存。

但黄埔学生军仅以区区两个团力敌林虎三个师,并大获全胜,一时军威大振,成为顾祝同发迹的关键一战。

凯旋后,顾祝同升迁速度惊人,半年内从第二团参谋长晋升为第一军第三师副师长。北伐开始,顾祝同转正为第三师师长,1927年10月成为第九军军长,从此步入国军高级将领之列。

虽然打仗能力一般,但顾祝同在带兵方面却有自己的一套。对于士兵,他平时不严格要求纪律,嫖赌均不禁。

对于军官,他则舍得花钱笼络:全军连以上军官,顾祝同每月都以开作战会议、训练部署会议为名,宴请一次;对于团以下军官,他干脆允许吃空额;团长以上军官和参谋、副官、团附等,不直接带兵,拿不到空饷,但每月都会收到一笔不菲的补助;营级军官除了可以吃空饷,每人每月可拿100元法币特别费。

顾祝同特别偏爱黄埔生,一次,一个连长外出赌钱,两个排的士兵乘机携枪逃跑。警卫将其押去见顾祝同。顾祝同得知此人是黄埔第四期学生,但官运不顺,已当了好多年连长,但没得升迁,便不加责罚,让他到军械处领取两个排的枪支,又给他两个排的壮丁。

对于无法继续呆在军队的官兵,顾祝同对他们也是非常不错:作战受伤的军官,可以拿到一笔丰厚的安家费。因年纪太大而退伍回家的,被顾祝同安置到自己创办的农场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祝同还办了随军子弟学校,从小学到中学都有,凡是在自己麾下效力的官兵,他们的子女都能入校免费读书。

这一套下来,顾祝同获得了“军中圣人”的美名。直到晚年,老部下还常去看望他,敬称其为“墨公”。

二、无能总长

1924年—1927年,顾祝同在短短三年内由一员中校教官跃升为中将军长,靠的是对校长的忠心,能拿得出手的战绩也只有东征大战棉湖和北伐横扫福建小军阀。因此,当顾祝同成了军长,不擅长军事的缺陷逐渐暴露。

1928年,蒋介石兴师二次北伐,以刘峙和顾祝同的第一、第九军为主力,向孙传芳发起进攻:第一军担任津浦线正面攻击,第九军担任津浦线左路攻击,迂回到孙传芳军侧后。

但顾祝同没有领会这份作战计划的精神,当第九军按计划攻占淮河重镇临淮关后,顾祝同见自己和刘峙的第一军拉开了距离,害怕到自己的位置过分靠前,可能会被孙传芳伏击,于是立即率部后撤六十公里,向刘峙靠拢。

另一边,刘峙则判断孙传芳军自龙潭之战后精锐尽失,于是大胆乘胜前进,在蚌埠大败孙传芳,一战成名,福将的称呼也是从那时开始传播。

顾祝同差劲的战场判断力,在解放战争中是葬送了国军好几支精锐。

自1947年2月起,华东国军24个整编师45万大军,划分为3个机动兵团,由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所主任顾祝同指挥。计划先以辖八个整编师的汤恩伯第一兵团占领鲁南。然后第二、第三兵团从两翼,第一兵团从正面进攻山东根据地腹地鲁中,寻找华野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避免在进攻中被我军分割歼灭,蒋介石采取岗村宁次的意见,采取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短短30公里的战线上摆了30个团。

粟裕舞了两个多月龙灯,寻找战机,但国军阵型过于密集,粟裕很难找到猎物,仅在泰安歼灭战斗力一般的整七十二师,对全局并无影响。

可到5月上旬,情况突变,蒋介石因泰安失守一事大发雷霆,亲自飞赴徐州,痛骂顾祝同、汤恩伯等人无能。搞得一向温厚的顾祝同灰头土脸。

恰在这时,第一兵团底下整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为了捞功,自告奋勇,提出率部攻打华野后勤重镇坦埠,保证3天拿下,提振国军士气。

顾祝同为了在老头子那争一回面子,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张灵甫的作战方案,决定以整七十四师在正面主攻,整八十三和整二十五师于两翼掩护,直取坦埠。

可张灵甫没想到,鲁中蒙阴一带多为岩石山区,地形复杂,部队从5月10日出发,走了三天才前进十六公里。

为了加快行军进度,张灵甫把师直榴弹炮、山炮留在了后方,浑然不知已钻入我军精心设计的埋伏圈。

5月14日白天,我军完成了对整七十四师的合围,待张灵甫察觉到时已经晚了。激战至5月16日上午,整七十四师已经是弹尽粮绝,迫切需要援军。

而顾祝同这时犯了拖延症,到5月15日中午12时才决定调兵增援,白白浪费了一天半时间。

5月16日上午,顾祝同根据空军传来的情报,误以为整七十四师已经投降,又想起之前张灵甫曾拍胸脯保证3天拿下坦埠,不由得怀疑张灵甫是不是早已投共,故意把整七十四师送给共军?于是一度下令援军停止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划线文字为:又以据空军侦察报告,七十四师部队似有投降之征候,而一度停止部队前进。

三小时后,从孟良崮逃跑出来的一位军官说包围圈内官兵仍在抵抗,顾祝同才下令继续增援。这样一来一回,五大主力之一遂全军覆没。

孟良崮战役结束的第二天,即5月17日,蒋介石曾在日记中骂道:鲁中剿务顾祝同无知妄为,所有决策无不错误,愚而错误,又不肯请示,故余之意图与计划皆为其粉碎,演成杂乱无章之象。

但骂归骂,顾祝同后来反而接替陈诚,担任国防部参谋总长,蒋介石用人之明可见一斑。

淮海战役,顾祝同又一次神操作,间接葬送了蒋介石在江北最精锐的兵团。

1948年11月5日,黄伯韬第七兵团从新安镇撤退,11月11日被我华野主力围困于碾庄。蒋介石为挽救危局,急调位于确山的精锐十二兵团驰援。

但11月23日,当十二兵团进抵双堆集时,又被中野主力严密包围。

十二兵团辖十八军、八十五军、十四军、十军,都是蒋介石嫡系人马,其中十八军还是五大主力之一。因此,蒋介石严令刘汝明、李延年兵团迅速赴援,解黄维之围。

刘汝明奉令后,一开始表现得非常积极,以所部五十五军与李延年的九十九军齐头并进,两天走了35公里。

当时中野还没来得及布置阻击,因此李、刘两个郡连破解放军两道防线,至11月26日,距双堆集只有35公里路程了。

不料,当天晚上。顾祝同突然从南京飞往蚌埠,绕过刘汝明、李延年,直接命令增援的两个郡退回浍河南岸,还要求要炸毁浍河所有桥梁。

命令下得急,加上又是夜间撤退,55军和99军误以为自己将要包围,争相逃命,队伍一度大乱。通过桥梁时,落水淹死者不少。

刘汝明闻讯大怒,当面质问顾祝同:“大军已经前进60多里了,怎么又要无缘无故地撤回来?”顾祝同即令其作战处长辩解:“据空军侦察,共军四个纵队往南挺进,企图围歼你们,我是为保全你们才下令撤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天后才查明,所谓“共军四个纵队往南挺进”,其实是国军残兵及地方官吏、民团等几万人盲目南窜。

顾祝同自知理亏,当天就借口视察双堆集战况,乘坐飞机离开了蚌埠。

11月29日,刘汝明、李延年重新发动第二次攻势,可因为浍河桥梁全部被破坏,国军光修复桥梁就费了一段时间。

而华野六纵、渤纵11师和豫皖苏军区独立旅、豫西军区两个团恰好赶到,加起来总共17个团,刘、李兵团三个军使出浑身解数也救不了黄维了。

三、辅国重臣

顾祝同屡打败仗,却照样升官,原因何在?有知情者道:“这都是因为墨三服从心好。”此话切中要害,顾祝同在军中之所以能屹立不倒,主要得益于他对蒋介石的忠心耿耿,百依百顺。就连何应钦也佩服道:“墨三太顺从蒋公了,我不如他。”

1933年9月,国军对中央苏区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顾祝同被任命为北路总司令,进驻抚州,麾下人马达33个师又3个旅,计40万人。

但这个总司令其实是空头司令,北路四十万大军的指挥权掌握在前敌总指挥陈诚手中。不过,顾祝同对此从不流露不满情绪,仗打完了也不居功,反而提出表彰陈诚、卫立煌等人,就连一向一向不肯低眼视人的陈诚都对顾祝同抱有好感。

因为与蒋介石走得太近,顾祝同也经常被很多人讥笑,有人甚至在背后大肆宣传“一跪升三级”的笑话。

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有一天拂晓,全校师生集合在操场,聆听蒋介石训话。正好有一个军官迟到,而且军容不整,没束腰、没扎武装带。蒋介石看到了不禁火冒三丈,当即喝令这名军官罚跪示众,以儆效尤。

训完话后,蒋介石扬长而去,忘记了跪在操场上的那名军官。第二天拂晓,蒋介石又来到操场,第一眼就看到一个人僵硬地跪在操场上。

最初蒋介石还感到挺纳闷,不知这个人跪在那里干什么。当他得知跪在操场上的就是昨天那名军官时,不禁大受感动,觉得此人忠心耿耿,诚实可嘉,便亲自把这名军官扶到校长室问话。 这名军官就是顾祝同。

第二天,蒋介石当众宣布,将顾祝同从中尉提升为中校,担任军校管理部主任。

其实这个故事漏洞颇多:顾祝同在进黄埔军校时,已经跟随在蒋介石身边差不多两年,蒋介石怎会不认识顾祝同?顾祝同进黄埔军校时早已是中校战术系教官,并不是中尉。

但这故事能流传多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军不少人的看法:蒋介石让顾祝同干什么,顾祝同就会干什么。

抗战时期,陈诚的土木系把手伸到了第三战区,企图架空顾祝同。政治部主任邓文仪曾建议顾祝同组织本战区对陈诚不满的将领,成立一个团体同陈诚对着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祝同坚决不同意:“辞修搞土木系这小组织,我是很不同意,但是委员长很支持,那就算了,不过,我们自己不能搞,搞了委员长一定不答应的,你们千万不要有这样糊涂的想法。”

鉴于顾祝同忠心耿耿,唯蒋介石马首是瞻。因此撤到台湾后,绝大部分国军元老都成了摆设,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部顾问等虚职,而顾祝同却担任国防部长兼陆军总司令。

但顾祝同担任参谋总长期间,国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惨败,因此不少人得知顾祝同居然担任陆军总司令,大为震怒,要求追究顾祝同责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无奈之下,顾祝同不得不暂时辞职避风。可蒋介石心里明白,在台高级将领中,像顾祝同这般忠心耿耿之人少之又少。时隔不久,为安抚顾祝同,蒋介石委任他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又晋升顾祝同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达到最高。

1959年,蒋介石见风声已过,让顾祝同复出,担任“国防会议”秘书长。“国防会议”为国民党迁台后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可见蒋介石对其的信任。

1967年,“国防会议”改组为“国家安全会议”,74岁的顾祝同主动让贤,推荐蒋经国的亲信黄少谷任秘书长,自己改任副秘书长,以此为蒋经国铺路。

蒋介石去世后,顾祝同向蒋经国提出辞去一切职务。蒋经国明白顾祝同的苦心,任命他为“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央评议委员会是国民党在台湾设立的荣誉机构,专门安置已交出权力、退居二线,且以前为党国效过力的元老。顾祝同退休后仍拥有最体面的职位。

1983年1月9日,顾祝同过九十大寿之日,蒋经国不仅亲临宴会为其祝寿,还给他戴上了“中正勋章”。顾祝同因此成为获得“中正勋章”第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下来后,顾祝同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睡早起,一直保持着散步的习惯。身体状况也很不错,去世前,每年都要去金门、澎湖、马祖参观视察,眺望大陆。1979年,86岁高龄的顾祝同还带着一家人去日本旅游一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8月12日,顾祝同乘车前往台北花市赏花,此时正值盛夏酷暑,逛了几个钟头后,顾祝同感觉身体不适,马上回家。当晚就晕倒在餐桌上,从此住进医院,卧床不起。1987年1月17日凌晨4时20分,刚过完94岁生日的顾祝同病重不治,于台湾三军总医院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