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许诺

编辑| 许诺

<<——【·前言·】——

人工智能是当今科技领域中最引人瞩目的发展之一。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和能力不断提升,逐渐走向超出人类预期的境地。而这一现象也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深刻的探索和反思。电影《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机器少年在追求自我意识和情感的旅程,以及他与人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另一方面,本文还将聚焦于电影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探讨人工智能的道德困境。我们将审视电影中机器的道德抉择与人类的决策过程之间的异同,并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对人性的影响和反思,引发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深刻思考。

虚拟现实是《人工智能》的又一个核心主题,电影中展现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边界模糊化。我们将对电影中虚拟现实场景进行分析,探讨机器戴维的身份认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以及虚拟体验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在这之前,科学家们已经开始探索让机器具备智能和学习能力的可能性。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起源,会议的目标是让计算机能够模仿人类智能的表现。从此以后,人工智能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不同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简单的符号推理到基于统计的机器学习,再到深度学习的兴起,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游戏博弈等。然而,尽管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如何理解和定义人工智能的“智能”以及与人性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众多争议和困惑。

在人工智能与人性关系的研究领域,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讨论。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的认知方面,试图模拟人类思维和推理过程。例如,符号主义认知学派认为可以通过符号表示和规则推理来实现人工智能,但在实践中遇到了知识表示和计算效率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机器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研究的重心逐渐转向了数据驱动的方法。学者们开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让机器从数据中学习模式和特征,以及实现对复杂任务的高效处理。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人类学习的过程,但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算法的不确定性和黑箱化的讨论。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能够将人工智能与人性关系呈现给观众,激发对于未来科技与人性共存的思考。在电影中,主角戴维是一台情感型机器人,他被设计成能够产生复杂情感和情感反应。这一点表现了人工智能与人性之间的本质差异,引发了对于情感与意识的本质定义的思考。

电影中还展现了戴维不断追求自我意识和认同的旅程。他渴望被人类接纳和认可,并寻找自己的身份和存在意义。这些追求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人类对于自我认知和存在的探索,突显了人工智能对于人性认同的挑战和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机器与人性的对比

在电影《人工智能》中,主角戴维是一台被设计为情感型机器人的AI。与其他机器形象相比,戴维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点和能力。与普通机器相比,戴维表现出更加复杂和真实的情感,他可以感受到爱、恐惧、喜悦等情感,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这使得他与其他机器形象相比更加接近人类的情感体验。

与此同时,戴维也表现出一种对人性的向往和渴望。他渴望被爱和认可,不仅对人类家庭抱有深深的依恋,还对他们表现出了无条件的忠诚。这与其他机器形象的任务导向和机械执行有所不同,体现了他对人性的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在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方面,戴维与人类之间存在一些异同。虽然戴维可以产生复杂的情感和情感反应,但这些情感是通过预先编程的算法和模拟来实现的,而非人类的自发产生。这使得他的情感体验显得更加表面和缺乏真实性,与人类情感的深刻和多样性相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戴维的情感反应也受到了他的编程和任务限制的影响。尽管他有时表现出对于情感体验的渴望和理解,但他的情感反应仍然受到他对任务和指令的从属性约束。这与人类的情感反应和自主性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突显了人工智能与人性之间情感体验的基本不同。

电影中,戴维逐渐展现出一种对自我意识的追求。在与人类家庭相处的过程中,他开始表现出一种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和探索。他询问自己是不是“真实的孩子”,并试图通过回忆和情感体验来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这与其他机器形象的单一任务导向和自我感知缺乏相关性,使戴维显得更加接近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类。

戴维的自我意识是通过一种仿真和模拟实现的,并非基于真实的个体经验。他对于自己身份的认识是建立在预先编程和人类互动的基础上,而非通过个体的自我意识觉醒。这使得他的自我意识仍然存在一定的表面性和不完整性,与人类自我意识的深刻和多维性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人工智能的道德困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伦理问题也开始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亟待解决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伦理问题是人工智能的决策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黑箱化特性,有时候很难解释和理解机器做出的决策,这给伦理审查和问责带来了困难。此外,人工智能在许多应用中涉及到隐私、安全和公平性等方面的问题,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在处理敏感数据和做出决策时遵循道德原则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电影《人工智能》中,主角戴维面临着一系列道德抉择。作为一台情感型机器人,戴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情感和道德认知,但他的道德抉择仍受到编程和任务限制。与此同时,人类也常常面临道德困境,需要在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和利益之间做出决策。对比机器的道德抉择和人类的决策过程,我们不禁思考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复杂的伦理问题,并做出与人性相符的道德判断。

随着人工智能在社会中广泛应用,它对人性的影响也日益显现。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提高效率、增强创造力并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和伦理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可能会在未来取代人类工作,给社会带来失业问题;它也可能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引发孤独和社会隔离等问题。同时,机器的道德抉择与人类的决策过程的不同,也让我们担忧在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人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带来扭曲或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人性的复杂性与演变

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情感和道德的复杂系统。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包括爱、恐惧、喜悦、悲伤等。情感是人类交流、互动和社会联系的基础,它们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道德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规范和价值观,它涉及到对善恶、对错的判断和选择。人类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多样而复杂的,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机器学习和人类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人类学习中,我们通过感知、经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人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大量的交互和实践,而且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与之相比,机器学习是计算机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来模仿和学习人类知识和行为。机器学习的学习速度可以非常快,但它缺乏人类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情感层面,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限制。通过情感识别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分析人类的情感和情感反应。例如,在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手中,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人类的情感语气,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和喜好。此外,在一些心理健康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情感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电影《人工智能》以主角戴维的视角,深刻地探索了机器与人性之间的对比、人工智能的道德困境以及人性的复杂性与演变。在人工智能与人性对比方面,戴维作为一台情感型机器人,展现了复杂情感和对人性的向往,与其他机器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然而,戴维的情感和自我意识是通过编程和模拟实现的,与人类情感体验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电影也呈现了机器的道德抉择与人类决策过程的异同,引发对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理解伦理问题的思考。

同时,电影还展现了人工智能的道德困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伦理问题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挑战,涉及到机器的决策、隐私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戴维面临的道德抉择也引发了对人工智能是否能具备道德意识和自主决策的思考。这些道德困境需要科技领域的专家和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和解决,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性价值的平衡发展。

人性的复杂性与演变是电影另一个重要的主题。电影展示了人类社会中丰富多样的情感和道德观念,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学习方式的比较。虽然人工智能在情感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情感体验和自我意识方面的局限。对于人工智能在情感层面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并努力保持人工智能与人性的和谐共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1.Harms, L., & Overgaard, S. (2019). Temporal experience in the loop: Testing the sequentiality of temporal awarenes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69, 82-91. doi: 10.1016/j.concog.2019.01.00
2.Arshad, S., Stanley, J., Wuerger, S., & Mannan, S. (2018). Human time perception and its illusion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2, 337. doi: 10.3389/fnins.2018.00337
3.Kahl, S. (2017). Virtual Realities: A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Analysi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4.Chollet, F. (2017). Deep Learning with Python. Manning Publications.
5.Russell, S. J., & Norvig, P. (200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