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3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国又一款登月探测器嫦娥六号点火升空,成功登上了月球。

或许有人早看得平淡,觉得已有其它嫦娥号珠玉在前,嫦娥六号不过亦步亦趋地跟进,有什么值得骄傲?

有人看得更淡,嫦娥六号来回需要53天,当年的美国的阿波罗号8天就回来,且不说人家55年前就载人登月,光看来回的速度,高下立判。

这样看来,今日的中国,真比不上昔日美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次月背面采样

或许举头便可望月,挥手就能摘星的错觉,拉近了月与人的距离,以至于人们以为登月不是难事。

但这次嫦娥六号登陆的可是月球背面,那个我们穷尽所有眼目,都无法望到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自成功登月以来,所有的考察活动都在月球正面进行,背面采样只有嫦娥六号开了先河,即便是最先登月的美国,对此也望尘莫及。

而且这次登的是月球三大体之一的艾特肯盆地,这里采的样本与以往不同,对于拓展人类对月球的认知,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艾特肯盆地

这段过程是艰难的,嫦娥六号绕到月球背面以后,无法继续与地面测控站联络,科学家不得不绞尽脑汁,终于找到新的方法——研发一个中继平台。

今年3月20日,乘着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升空的鹊桥二号,担任起中继星一角,为嫦娥六号登月做足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鹊桥二号

嫦娥六号也不是孤零零地登月,它身上搭载了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欧空局的负离子探测仪、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镜、巴基斯坦的立方星一同奔赴月球。

能将这些设备全装身上的嫦娥六号,本身也十分巨大,它的重量达8.2吨,主要由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轨道器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嫦娥六号

这些设备各司其职,着陆器负责着陆月球,采集样本、科学探索的工作。上升器负责将采集的样品传送到环月轨道上,之后与返回器对接,将其送入返回器中。

接着,返回器带着这些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采集物往地球进发,大概在今年的6月底返回地球,任务时间预计53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返回舱

这个时间比起当年的阿波罗登月,确实长了不少。

阿波罗十一号

1969年,正值美苏两国冷战时期,苏联在航空领域领先一步,美国奋起直追,秘密研究出了阿波罗十一号,在7月16日发射升空。

历经4天环绕月球后,阿波罗十一号成功降落于月球宁静海南部,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将将落地命名为“静海基地”,并高声喊出那句经典语录:“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波罗十一号和他的宇航员

这艘载着人类“一大步”的月球探测器,有如沙滩上横行的螃蟹,它的下半部分由褶皱的锡纸包裹着,上半部能见钢铁的躯壳,看起来十分简陋。

从整体结构来看,阿波罗十一号主要分为三部分,服务舱、指令舱、以及登月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登月舱分为上升级与下降级两部分,下降级的功能是登陆月球,上升级的功能是上升到月球轨道。

这听起来似乎高大上,但上升只是采用了简单具有助推功能的发动机,这在任何运载火箭上都能看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在月球上升空,并不比地球难,由于月球引力不到地球的六分之一,无需耗费过多的动力。

服务舱则是负责在探测时提供动力,与轨道进行接轨等工作,

指令舱既是控制中心,又是休息中心,这里有许多精密仪器,也有宇航员生活物品,既是飞船的大脑,又是宇航员在天外的居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波罗十一号的指令舱

如今看来,阿波罗十一号是一艘极其简陋的飞船,但作为人类登月的先躯,它的历史意义远盖过了丑陋的外表。

就如明朝万户坐过的那把飞天椅子,即便只是简单在椅子上加47支火箭,也被万人仰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户飞天

只是今人用登月只用8天的阿波罗,对比嫦娥六号,便称我国技不如人,难免有失偏颇。

跨越55年的对决

评判嫦娥六号与阿波罗十一号孰强孰弱,不止是以时间为标准,还要看它们的功绩。抛开来去的过程,我们先来看看他们在月球上都做了什么。

阿波罗成功登月后,美国两名宇航员将旗子往地上一插,摆好姿势拍完照后,在月进行长达两个小时的行走任务,刷完步数,回到了登月舱内,准备返回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登月舱内上升级启动机将他们送至环月轨道,与轨道上的服务舱相连,这时上升级启动机因燃料耗尽被抛弃。

经过3天的时间,服务舱返回地球上空,此时它也因燃料耗尽被抛弃。三名宇航员坐着仅剩的指令舱,在全美人民的欢呼声中回到了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来去去大概花费了7天多的时间,阿波罗为期8天的登月之旅,在月球上的时间也只有几小时。

相比较,我国的嫦娥六号这53天,被细分发射入轨、地月转移、环绕飞行,月球表面工作等11个阶段,一分一秒都做了科学的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嫦娥六号所登陆的艾特肯盆地,是目前太阳系内已知的最大陨石坑之一,也是月球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古老到可能见证月球的整个形成过程。

从踏入这片盆地开始,月亮将不再是引人愁思的弯钩或玉盘,而是饱经沧桑,真真实实摆在人类面前的一张老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历史意义上来讲,我国的嫦娥六号确实难掩阿波罗十一号的光辉。但从实际意义来说,嫦娥六号揭开月球真实面目的壮举,远胜于上月球溜达一圈的美国宇航员。

将月球看做地球的一角,比如某个沙漠,有游客在沙漠中来去一天,说他的车子性能就好,里面的科研人员几年出不来,就说他们的车子性能差?

游人的车只是走马看花,而科研人员的车,却是拉动着整个人类文明向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这场跨越55年的对决里,嫦娥六号是完胜的,它的升空是各国齐聚,万众瞩目。而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只见诸于各广播与报纸,因此至今仍有人存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