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翻开中国历史的画面,自秦以来大一统王朝屈指可数,按享国时间来算,两汉、盛唐、富宋、刚明、大清都算是一个大王朝,历史上短命王朝简直是太多了秦朝、隋朝、蜀汉、五代十国各朝简直是不胜枚举,以及那些被历史忽略的朝代,项羽的西楚、王莽的新朝、武则天的周朝更是被淹没在历史的时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千百次农民义军或者藩镇割据中为何只有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皇太极能成功建立享国数百年大一统王朝呢?秦朝嬴政、新朝王莽、三国刘备、后梁的朱温、后唐的李存勖、以及明末李自成等等,他们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种因素不可忽略!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非常重要,刘邦起兵时虽然没有什么指导思想,但在战争后期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思想,三国时期刘备指导思想最为明显,那就是打着“匡扶汉室”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打击那些背叛汉室的集团,以“仁义”号召天下,以儒家正统为自居,这就在道义上占据了主动。正是这种指导思想,让刘备在与曹操、孙权争霸过程中始终占据了人和这一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清努尔哈赤进军中原最初的指导思想就是找明朝报仇雪恨,顺便掠夺财产和人口,这也是千百年来游牧民族文化共有的特征,然而随着战事的进展顺利,指导思想逐渐融合儒家思想,吸收各种有利思想因素,逐渐形成自己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取代明朝为中华正统,最终成功入主中原,统一全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那些农民义军特别是李自成,创业之初就没有什么指导思想,不过就是打豪强,分钱粮,吃饱肚子,在建立政权后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及时整合儒家、法家思想,倒是演变为一种流寇思想,这样的队伍怎么能赢得民心呢?失败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转变战略,守成制度:开国者成功夺取天下后,要及时转变战略,特别是制定一个完善的守成制度;刘邦夺取天下后,及时调整战略,采取黄老学说,轻徭薄赋,勤俭节约,与民休息,才赢得后来的“文景之治”,才有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资本;反观嬴政和隋炀帝,拥有江山后,还是采取四周征战,穷兵黩武等策略,前者大修阿房宫和长城,后者三征高句丽,建行宫开运河,最终都二世而亡;还有的皇帝更是享乐在先,葬送大好前程,朱温,李存勖,李自成,洪秀全都是这样的实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国运长久,必须有一个出色的守成二代,胡亥,隋炀帝,刘禅都不是合格的守成之君,胡亥信任宦官胡亥,不理朝政,诛杀功臣,隋炀帝更是荒唐不可理喻,刘禅本是就是能力有限,要不是诸葛亮忠心辅佐,估计早就被曹魏给打败了。

守成之君最为出色的当属大清康熙皇帝,名为守成,实为创业皇帝,他擒鳌拜,撤三番,统一中国堪称千古一帝;汉文帝,汉景帝为大汉伟业奠定根基,李治、宋仁宗、朱祁镇都是合格的守成皇帝,盛唐、富宋、刚明的百年国祚有他们的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决开国功臣:历史上大王朝建国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无论用什么手段,都要解决或者安置好开国功臣;这里面又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刘邦和朱元璋大肆诛杀开国功臣,以防他们拥兵自重,剪除对皇权的威胁,刘邦和吕后先后诛杀异姓王韩信,英布、彭越、臧荼等人,八个异姓王剪除了七个,基本解除皇权危机,朱元璋则通过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等事件基本将开国功臣清除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种情况,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和平解除武将兵权,赵匡胤亲眼目睹郭威迫使后汉皇帝禅让皇位,他自己也重演了这个剧情,害怕手下重蹈覆辙,最终通过杯酒释兵权,保证将领们荣华富贵,削其兵权,才稳定朝纲;东汉的刘秀也采取这个路子,云台二十八将,开国三十二功臣,就是给予这些开国将领很高爵位,国家富养他们,使他们放弃参与政事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种情况,就是李世民和平共处行,李世民凭着个人魅力,对武将既不夺兵权,也不杀功臣,继续委以重任,为了表彰这些开国将领的功绩,他还建立了“凌霄阁二十四功臣”画像,历史上能像李世民一样雄才大略,自信心爆棚的皇帝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