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自古以来朝堂之上从来没有停止过争斗,排除手握兵权的武将,文官之间的争斗最为出彩,不管是互相倾轧还是谋朝篡位,那些身居高位的文官都是首当其冲,比如西汉的霍光、北周的杨坚等,都在权臣的道路上有所建树,而这些人都曾是权倾朝野的老臣,不是丞相就是宰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丞相也好、宰相也罢,他们都是朝堂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他们手握大权,可以说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可以说是皇帝最为忌惮的人。那么问题来了,丞相与宰相二者之间又有何区别呢?其实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仅差一个字却是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丞相助理万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丞相制度起源于秦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这是对丞相权力言简意赅得最好总结,从《汉书》中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丞相就是皇帝的左右手,帮助和辅佐皇帝处理朝廷政务,很多政务都先由丞相处理,最后到皇帝那里的政务都是浓缩的“精华”,大大减少了皇帝的工作量,但同时也会出现弊端,一旦丞相有野心,那么皇帝直接就成为了傀儡,还会有改朝换代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上最著名的贤相非诸葛亮莫属,刘备临死前托孤,可以说他把整个汉室都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上,刘备遗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已经默认了诸葛亮的才能,并赋予了绝对的权力与信任。诸葛亮之后成为了刘禅的相父,身为丞相却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刘禅一句“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由此证明了丞相权力之大。

曹操也是同一时期的枭雄,身居丞相之职却挟天之以令诸侯,与诸葛亮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忠心为主,一个是谋朝篡位,不管二人的政治立场如何,从中可以看到丞相才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要职,是唯一站在朝堂上那个至高点的权臣。明朝朱元璋称帝后,怀疑丞相胡惟庸叛乱而将其诛杀,之后废了丞相一职,1600多年的丞相历史宣告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宰相分权而设

了解了丞相之后,再来看看宰相是如何而来。“宰”在商代时期是单指一个官职而言,相当于王室内廷总管;而“相”字则是掌管赞誉礼仪之人,直至先秦时期“宰相”二字才合并为一起成为最初的官职,其主要职能是掌握朝中权政的大臣,管仲就是史上第一位非常优秀的宰相,从那时起宰相也成为了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

不过宰相的起落也存在很大的变数,秦汉启用了丞相制度,宰相则被削弱了权限,到了汉成帝时期,他觉得朝堂上不能丞相一人独大,便设立了“三公”来分散丞相的权力,而三公实际上就是三个宰辅,宰相的存在其实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直白了说就是“分权而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宰相在唐朝时期算是一个高光阶段,长孙无忌、魏征、李林甫等等,都是唐朝时期的宰相,而到了武则天时期则把宰相之职演绎到了极致:“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武则天把宰相的名声推上了史上的巅峰时期。

明清宰相主场

到了明朝,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胡惟庸,从此不再设有丞相之位,宰相开始频繁在历史中频繁亮相,只不过这时的宰相开始以不同的“职称”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明朝设立了内阁,其作用就是帮助皇帝处理文书,毕竟天下那么多的政务,皇帝想实现中央集权不假,但自己也是分身乏术,在中央集权与分担政务方面,显然设立内阁是最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的内阁“无相名,有相职;无相权,有相责”,这些人统称为“内阁大学士”,成为皇帝的辅臣,其带头大哥就是“首辅”,明朝最著名的首辅就是张居正了。看到这里感到内容与宰相并无关联,而实际上宰相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换了不同的名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