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 “感悟丹青——毛国伦八十述怀作品展”在上海中国画院隆重开幕。展览汇聚了毛国伦进入上海中国画院以来创作的作品88件(组),涵盖人物、山水、书法等艺术门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派名家毛国伦1944年生于上海,浙江奉化人。1960年,毛国伦从上海市大同中学选入上海中国画院深造,拜樊少云、程十发为师,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首批学员。现为画院画师、画院艺委会副主任。

海派名家毛国伦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派名家毛国伦先生

毛国伦回忆说,“拜师仪式的第二天,程十发老师就给画院的首批五位学员说道,在中国古代画院中有这样二位学生,一是画《江行初雪图》的五代南唐画院学生赵干;二是画《千里江山图》的北宋画院学生王希孟,一席话即是为我们新中国画院学生指出了前行的目标和要求。”

据介绍,画院遵循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给学员的专业安排了“五写”的基础课程,即“临写、写生、速写、默写、写字”,兼学古文、画论及其他文化品类。

《好山好水看不足——岳飞诗意》199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山好水看不足——岳飞诗意》1994年

从“应物象形”、“骨法用笔”、“以形写神”着手,随后“游目驰怀”、“迁想妙得”,攀上传统艺术的宝山採撷灵苗,一路走来。毛国伦表示,“我逐渐清晰地明确了新时代画院学生的责任,那就是要近接前辈画师的绝妙技艺,远承中国古代优秀绘画的光辉传统,这即是我的初心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毛国伦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第一批学生的成长之路,正好是画院有效的人才培养之路的一个非常生动鲜活的例证,展览通过毛国伦艺术的个案分析,完美地折射出了现代中国画家的艺术成长之路。

《欢乐歌》199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乐歌》1999年

毛国伦以他澄净如水的心态,六十年如一日持守着一个中国画家守正创新的责任和担当,潜心于艺,探索笔墨之法,在默默的耕耘中坚定的持守新时代的笔墨精神,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中彰显自己的理念和创新方式。

策展人陈翔表示,毛老师的画和他的人一样,是坚守原则,立场坚定,认准目标,勇往直前。这种画如其人的表现,是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理念的体现,也是在技道融合的基础上,对于德艺双馨的最高境界的践行。

此次展出的作品是毛国伦多年来学习创作成果的一部分,展览分为“画院情缘一甲子”“艺田耕耘无辍时”“落墨思古圣先贤”“挥毫写今世春秋”“丹青谱梨园曲韵”五个部分,系统梳理毛国伦艺术历程的演变与发展。

《猴王戏罗汉》200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猴王戏罗汉》2003年

六十年以來,毛国伦创作出众多的题材多样、笔墨语言即是海派的又是个性的作品。读毛国伦先生的作品,深切的感受到他对丹青感悟的理念深度和对中国画笔墨的掌握具有极为良好的修养。正如唐勇力所说,每一幅笔线精彩的作品都充分体现出毛国伦先生始终贯穿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笔墨的运用中保持着中国绘画意象造型的美学核心,更注重表现对象的生动性与概括性以及描绘细节之间的相互呼应关系和整体感的把握充满著笔墨的趣味与内涵,也充分的体现出笔墨的丰富表现力。

《宇宙锋》200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宇宙锋》2003年

毛国伦表示,中国画要敬畏传统,只有抱有敬畏、虔诚之心,才能与先辈对话,深切的感受、领悟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才能使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思路开阔,源远流长;中国画应守望笔墨,笔墨体现着一个画家的学养和智慧,体现着我们中国画的民族特性。

“现今,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还是要清醒的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特色,多元不掩本源,要以中国精神、中国气韵走向世界。”毛国伦强调,文艺倡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就更要注重培根、铸魂,“继往世之绝学”,守住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守正创新”让我们中国画艺术焕发出新的灿烂的光辉。

本次展览将展至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