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出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多尔衮绝对当之无愧,乾隆皇帝更评价其是“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

历史上的多尔衮曾经有过三次机会可以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但是每一次他都与之擦肩而过,特别是后两次,多尔衮面对近在咫尺的大清皇位,他都是主动选择了“放弃”,这其中既有实力的因素,同时也有多尔衮的那份顾全大局的责任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尔衮输给皇太极而痛失后金汗位,其中的真相并不是文学影视作品所演绎的那样。

一直以来,不少民间野史以及朝鲜的史料中都有着这样的记载,说努尔哈赤临原本想要将汗位传给多尔衮,只是多尔衮太小,所以由代善摄政。

“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代善)可摄位,后传于九王。”

只不过,在努尔哈赤去世以后,代善在他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的“怂恿”下,背叛了多尔衮,转而拥立皇太极为后金大汗,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也被“四大贝勒”假借“先汗遗命”,被逼殉葬。

然而, 这样的记载确实是非常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正式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同时也提出在他去世之后,新任后金大汗的选举办法。

“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恣,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至于这“八和硕贝勒”的人选问题,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

“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肯定位列其中,而至于另外的“四小贝勒”,必然也是旗主或者领旗的贝勒,并且还要是有着一定的军功。

从这个角度来看,多尔衮确实很难入选这“八和硕贝勒”的名单,一方面,此时的多尔衮年纪尚小,没有上过战场,毫无军功可言;另一方面,虽然努尔哈赤已经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每人15个牛录,但努尔哈赤也明确表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所以多尔衮也并不是旗主贝勒。相比之下,济尔哈朗、德格类、岳托、杜度、阿济格等人应该更有资格入选“四小贝勒”。

与此同时,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努尔哈赤还曾表示,在他百年后,将自己剩余的20个牛录的亲兵全部划给多铎,这样一来,多铎便成为了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实力最强、统领牛录数量最多的八旗旗主。如此来看,努尔哈赤应该更加更爱的是多铎,而并非是多尔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就在努尔哈赤去世的当天,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首先找到代善,劝说其力挺皇太极。

“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

代善也随即表示同意。

“无人允协,谁不赞同。”

就这样,在代善家族的支持下,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四大贝勒”中的其他两人,即阿敏与莽古尔泰也表示了认可。

至于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这三兄弟,在整个皇太极在位期间是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尽心尽力的辅佐皇太极。而皇太极也给予了兄弟三人极高的地位与尊荣,尤其是多尔衮,更是在皇太极改元称帝后,获封为“和硕睿亲王”,成为“四大亲王”之一,可以说丝毫看不出他们之间有着“杀母之仇”与“夺位之恨”。

由此可见,多尔衮无缘后金汗位,完全不能算作为“痛失好局”,或者说遭到了皇太极的“篡位”,因为此时的多尔衮确实没有争夺汗位的资格与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争夺大清皇位时力,多尔衮输在了实力上。

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 多尔衮与豪格之间随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统领着正蓝旗,并且有着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的支持;而多尔衮这面,也得到了他的两位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以及两白旗的全力拥护。从“纸面”实力上来看,双方可谓是势均力敌。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四大亲王”中的另外两位,即统领正红旗与镶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与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先后表示应该由豪格继承皇位,这就使得豪格瞬间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看似已然稳操胜券的情况下,豪格却大言不惭的说出了那句让他后悔终生的话: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于是乎,多尔衮兄弟便借此对豪格展开了反攻,双方重新对峙了起来,不仅如此,宫外的两黄旗和两白旗都在暗中布置,隐隐有了火并的迹象。

于是,在如此危急的时刻,郑亲王济尔哈朗主动提议,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豪格和多尔衮对此也均无异议。

就这样,年仅5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历史上的顺治皇帝。与此同时,